福州新闻网
  
  
  

见到姑丈转发谣言 大学生家族群辟谣被指没大没小

2018-11-20 11:56:10  来源:东南网
  

  婆婆轻信谣言 自己在家熬草药治“三高”

  何女士从事教育行业,婆婆今年62岁,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平时和和美美的小家庭,因为微信信息也闹出了一些笑话。

  何女士的婆婆年纪大了,以前用的是老人机,看到身边的老姐妹们用智能机,也买了一台。何女士就手把手教会婆婆使用微信语音聊天,还帮婆婆加入了姐妹们的群。

  不久她发现,婆婆每天有空就捧着手机聊天,看信息,乐此不疲。“她居然也开始转那些谣言了,大多和医疗、食品安全有关。有些确实有点道理,但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啊。我们跟她说,她就笑笑,说写得挺好的。”“有一次,她买回来一堆莫名其妙的草药,回来就熬水喝,说是朋友圈看到的,可以降‘三高’。”何女士当即觉得事态严重,劝婆婆说高血压不要乱吃草药。但婆婆嘴上答应,还是偷偷熬药。

  眼看一天天过去,何女士“急中生智”,故意说预约了一个知名医生,专治“三高”的,带婆婆去检查。在医生那里,她顺便把婆婆煮草药的事咨询了一下,医生马上提出反对,说草药并不能替代降压药。医生向她们普及了“三高”知识,这次婆婆终于信了,回家就把草药扔了,还是专业更有说服力。

  谣言盘点

  每月转发5条以上谣言八成是超50岁中老年人

  据相关统计,截至去年9月,登录微信的月活跃老年用户达到5000万人,这一数字仍在大幅增长。调查显示,每个月转发5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

  导报记者梳理发现,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奇闻异事以及热点事件等类型的网络谣言,是中老年人关注的重点。此类谣言素材和生活息息相关,多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吸睛。

  这类谣言具备以下特征:1.引导关注和转发。文章末尾都会附上二维码,添加诸如“赶紧扩散转发,让亲戚朋友知道真相”之类的语言;2.导入第三方平台。多数会留有导入第三方平台的“阅读原文”按钮,将人们引导至其他平台添加关注;3.是流量主和广告主盈利。依托谣言积攒的高粉丝量吸纳广告,通过广告赚点击量或广告主文案盈利,不惜违法制造“关怀式”“事件类”等谣言;4.引导购买实物。很多谣言文章的末尾都会附上养生食品药品或健康微课宣传图片和购买链接,通过转发打折或发放红包等方式诱惑人们购买。

  专家分析

  晚辈要多一些陪伴让长辈找到归属感

  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张文丽老师认为,对于父母们转发的谣言,子女们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倾向:有的子女刚开始会给父母解释,解释不通后演变成争吵,结果“子女不想看,父母不愿听”;更多子女秉持“放任”的态度,只要不牵扯到生命财产安全等问题,任由老人转发。

  如何对待长辈的“传谣”?张老师支招:

  第一,尊重父母长辈,别试图挑战长辈的世界观。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去试图说服长辈,他们可能不完全理解。另外,不要用斥责的语言来试图扭转长辈的观点,适得其反。

  第二,辟谣要抓大放小。比如针对食物相克的谣言,“相信了只不过是少吃一点,牺牲口福,没必要如临大敌。”但是,若谣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就要关注。对于怎么治愈癌症、吃什么可治疗病之类的必须抵制。

  第三,让长辈从他们感觉可信的渠道比如权威媒体获得信源。

  第四,让“清醒”的长辈成为“意见领袖”。长辈有自己的社交圈,比如广场舞社群,正是食药医疗类谣言传播最多的地方之一,这个社交圈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可信的。如果能让“父母朋友圈”摆脱谣言,那么请鼓励他们去广场舞社群中传播正确的信息。

  此外,社交网络在虚拟空间上的“缺场社交模式”既突破了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限制,又让他们在朋友和亲人处找到归属感,子女应该多一些陪伴。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