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金融”,永定助农有新招
农村金融服务要完善资金供给体系
近年来,在“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的政策指导下,各类针对农村的普惠金融产品种类渐增。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处处长朱四海指出,和“三农”催生的巨大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相比,我国目前面向“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仍然相对不足。农业生产面临来自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这使我国商业银行主导下的传统金融业务很难向广大农村地区普及。因此,政府需要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为农民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解决“三农”的金融服务诉求。
朱四海认为,永定供销社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资金来源,创新的做法值得鼓励。同时,“要将地区的现象培育成为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还要站在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方面综合考虑”。
一是统筹供给侧资金的成本。农民是否可以承受贷款利率,收益是否可以覆盖资金成本,这是影响普惠范围的关键因素。从短期来看,可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优势,采取政府贴息等公共政策,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确保普惠金融业务落地。但要形成长期的良性循环,必须提高农业生产力和资本有效增值能力,从“输血”转化为“造血”。
二是兼顾供给侧资金的风险。农民缺乏持续的盈利记录和完整的交易信息,农业生产行为的可靠性难以纳入金融机构评估体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和防范金融风险,引入金融保险机制和风险鉴别机制。通过“农户+银行+保险”的模式,打通资金联通的链条。
朱四海说,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必须强调问题导向和城乡公平原则,调低金融机构在农村盈利的期待值。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资本雄厚的国有银行作为供给的主体,有责任推动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乡村振兴。同时,“三农”延伸出的金融市场还需要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面对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现状,迫切需要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投放更加丰富、多元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更多的资金渠道选择,也降低农民的资金使用成本。
(记者 刘必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