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13门并非变相“增负” 解读中招热点问题
福州日报记者 许含宇
《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近日发布。这场涉及千家万户的改革,引发了社会热议,也产生了一些疑虑:13门考试科目会不会变相“增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运用?“自主招生”“跨区市招生”怎么改?对此,省教育厅基教处负责人作了解读。
国家课程全面考 “两考合一”减负担
政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信息技术等13门科目列入考试范围,中考总分调整到800分。
疑问:考试科目增加,如何“减负增效”?
解读: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的13门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实行全科开考,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过早过度偏科,确保达到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
以往,各设区市中考科目已包含语文、体育等10门科目,此次增加了音乐等3门学科和物理、化学、生物3门学科的实验操作测试,属于技能测试,不是纸笔考试。而且,在音乐等3门学科测试上,允许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成绩,这也是为了确保素质教育常态化实施。
目前来看,物理、化学、生物3门学科的实验操作,大部分设区市已探索组织推进,目的是为学生深入开展探究实践、探索科学世界提供良好的课程服务,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适应今后高中阶段学习。
对于“考试负担过重”的忧虑,教育部门已在技术层面进行了处理:考试次数上,坚持学生毕业、升学“两考合一”制度,减少重复考试;考试命题上,强调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题量适度、难易适当;成绩呈现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形式呈现,克服分分计较。
在录取计分科目构成上,根据教育部要求,参照有关省份做法,结合我省实际,确定语文、数学、外语各150分,体育与健康满分4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满分310分,各科均以卷面分数科学合理折算后计入中招录取总分,具体折算方案由各设区市确定。
因此,考试科目增加,并不意味着变相增加学生的负担。
综合素质评价 渐成中招录取依据
政策:从2021年起,全省初中毕业生全面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案,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疑问: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具体运用?
解读:省教育厅基教处负责人表示,此次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重在从五个维度(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评价学生成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要求对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发展历程进行写实记录。
与此同时,综合素质评价将从“柔性鼓励”转向“刚性要求”。一方面,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后加分时代”学生发展评价的重要工具,规定从2020年起,中招录取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科技创新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目的是把综合素质评价打造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将综合素质评价应用作为“招生录取改革”的先行试点,规定从2019年起,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必须全面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2021年中招录取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而且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依据之一,探索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内容,以量化积分或等级奖励分数方式计入中招录取总分,目的是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用得“更加有效”。
招生计划“两手抓” 推进高中布局优化
政策:为了适应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此次除了强调招生计划统一纳入设区市管理外,还重点强调招生计划“两手抓”,即一手抓小规模学校,一手抓大班额。
疑问:抓好小规模、大班额,用意何在?
解读:一手抓小规模学校。新规指出,允许设区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整合已连续3年无实际招生或连续3年每年实际招生不足100人的高中校,由其他具备办学条件学校适当扩招,不会影响当地普通高中招生总规模。当然,对于仍具备办学条件、效益较好的乡镇高中,教育部门仍支持鼓励持续推进达标晋级。
一手抓大班额。根据新规,普通高中同一校区高中部招生计划均不得超过1000人、班生额不超过50人。据统计,2017年我省普通高中校均班生额约47人,控制班生额主要是适应未来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根据上海、浙江试点经验,“选课走班”实施后,如果要确保教学班班生额不突破、提高教学成效,教学班数量约为现有行政班的1.5倍。控制班生额也是为了避免学校规模过于庞大后,面临教学设施设备供给不足问题,引导学校回归教学本职,做精做优,服务学生更好发展。
省教育厅基教处负责人表示,推进高中布局优化,目前各地高中办学水平已有较为明显的梯度,班生额控制后,上一档学校规模得到控制,也就意味着下一档学校能够招到相对较好的学生,这对于优化布局、提高区域教学质量底部,避免非重点高中空心化具有重要意义。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