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硅谷”炼成记
6个“90%”的深圳模式
1998年,马化腾、张志东、陈一丹、许晨晔和曾李青五个20多岁的青年,在华强北赛格科技创业园的一栋坐北朝南的老房子里,开始了他们创业生涯。这是一间借来的办公室,面积只有30多平方米。公司注册名为腾讯,主要业务是网络通讯。
创始人之一的张志东回忆说,有一天,他跟马化腾在办公室里畅想腾讯的未来,他们做了“一个三年规划”——三年后,腾讯的员工将达到18人。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20年后,这家公司竟然成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2017年,腾讯的收入达到惊人的2377.6亿元。在资诚(PwC)会计师事务所6月29日发布的《2018全球市值百大企业排名》分析报告中,腾讯跻身全球最大市值企业前10名,名列第5。
“中国创新看深圳,深圳创新聚南山”。作为深圳科技创新的重镇,南山区目前有接近3000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每一个10年,每一波产业浪潮,南山都有代表性的创新企业出现。”南山区区长王强曾自豪地对媒体说,家电时代的康佳,手机时代的科健,智能时代的华为、中兴、酷派,互联网时代的腾讯等知名企业,都选择在南山发展。近年来,则是大疆创新、优必选、柔宇、光启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业企业。
在深圳,创新发展不止于一个产业领域的创新,而是从单一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从部门创新上升到系统创新,从产业创新上升到全面创新。
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汪滔带着在RoboCon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奖的飞控系统研究,在深圳一间不足20平米的仓库开始了“飞控系统商业化”的创业历程。
仅仅只用了11年的时间,2017年,这间名叫大疆的公司就完成了销售额从0到180亿元的征途,成为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市场份额的独角兽。
在金心异看来,国内创新科技无非两种模式:北派模式、南派模式。“北派模式的典型就是北京的中关村模式,以政府主导,推动大学、科研院所跟产业作对接;南派模式就是深圳模式,更强调市场的作用。”
而深圳的数据,证实了他的这一论断。在深圳,有6个90%之说: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地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企业和市场,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谋划更远的未来
无论是在制度创新的突破中,抑或是在产业转型的规划中,政府无疑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纵观改革开放40年时间,每一次重要的产业转型升级深圳都找到了定位、踩准了节拍,这离不开决策层的居安思危和高屋建瓴。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潮流和趋势,深圳在谋划更远的未来。
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王伟中表示,要始终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依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
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成为深圳未来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2017年,为了加大基础研究布局,深圳将“十大行动计划”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十大“双创”示范基地;推进十大人才工程。
人生四十不惑,而马上迎来“不惑之年”的深圳,才刚刚进入风华正茂的时期。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