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假售假咋根治? 创新监管,让假货无处遁形
打假谁来做主力
电商平台应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严格把关、履行责任,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2017年7月,国内首例电商平台起诉网店售假案宣判,出售假猫粮的淘宝店主被判赔12万元;
今年初,一家在某电商平台实名注册网店的公司,因售卖假货被平台扣划货款8万余元,该公司不服、将平台告上法庭,法院驳回了诉讼请求……
平台不应偏袒售假商家,打假渐成社会共识。“假货并非电商平台‘特产’,但在电商平台上的泛滥尤为迅速。”朱宇清认为,一是线上售假成本低,被查处封店后,换个平台或“马甲”就可“重出江湖”;二是电商平台具有开放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假货难追溯,售假难取证。
事实上,电商平台本身具备打假优势。有业内人士认为,电商平台应该强化规则以便于查处假货,从而避免冗长诉讼,提高打假的效率。此外,电商平台掌握的大量数据和销售信息,也是打假的有力证据。
据了解,多家电商平台已部署打假举措,并初见成效。阿里巴巴在推广假货甄别模型、实时拦截体系等技术的基础上,上线了“知产快车道”计划,95%的侵权投诉在24小时内可得到处理。其倡议成立的打假联盟在一年多时间内,已向全国公安机关推送涉假线索约200条;
京东对供应商和商家入驻资质审核、合同履约等进行严格把关,推出资质审核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搭建商品质量管理系统,并与各地工商、食药监、消协等部门展开质量数据共享……
但也有电商平台从业者提醒,电商平台直营项目中有些商品需经过中间代理商倒手,从而导致电商平台无法判断货品情况,此类机制漏洞或人为因素也应考虑在内。
“电商平台承担主体责任、主动打假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声誉,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产业生态,惠及各方。”吴沈括认为,长期坚持下来,就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理解,也能促使商家不断创新以提供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但这种正向循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制假售假咋根治
提高违法成本,构建责任追究体系,创新监管形成合力
根治电商平台售假,加强法律层面约束、提高制假售假违法成本是关键。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第一部电商领域综合性法律《电子商务法(草案)》(三审稿)中新增明确的“打假”条款: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如果明知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有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但并未采取必要措施,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平台治假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日渐提升,但要实现突破,还需电商平台、消费者、监管部门形成合力。” 在吴沈括看来,不能只让电商平台当裁判员,相关监管职能部门要探索利用新技术、新模式进行监督管理创新。
去年,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专门进行电商打假的数据中心,利用云搜索平台检索全网关键词,对全社交平台的投诉进行监测;最近,河北提出建设省网络市场监管平台,完善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计划用3年时间初步形成电子商务新生态。
相关专项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展开。除了近期打出的一记重拳——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各地知识产权局进行为期4个月的电子商务领域专项整治之外,今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2018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方案”,将严厉查处制售侵权假冒伪劣网络商品行为、探索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
“电商打假最好的监督员就是消费者,”朱宇清认为,“要真正做到投诉有效、消除假货,有必要设立简便高效的反馈管理机制,构建责任追究体系,降低消费者的反馈成本,并采取奖励机制。”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都是新兴事物,其秩序和规则的建立还需探索。目前出现的电商平台假货问题为我们正视和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永伟认为,“随着电子商务法的出台、北京互联网法院的设立等,互联网治理在不断强化,这将为真正根除电商假货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手记
电商打假还需久久为功
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催生了多元经济业态,电商平台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电商的兴起,畅通了消费渠道,培育了消费习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平台假货的出现,“辣”了消费者的眼睛,伤了正规商家的心,坏了行业发展的秩序。
打假众望所归。老牌大型电商平台越来越认识到打假的重要性,新崛起的电商平台更应吸取“前车之鉴”,接力打假。严厉的整治或许会引发行业阵痛,但全行业值得为此“付出代价去坚持”。
此外,假货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低价。这就需要商品经销者正视消费者的多样需求,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提供多元供给,这样才能不断挤压假货生存空间,维护市场秩序。
眼下,电商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行稳致远,还需不断探索,久久为功。而以电商打假为代表的一系列治理行动,将为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崭新活力。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