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市场良莠不齐 机构不少课程实为东拼西凑而成
贵的也不一定可靠
对于让孩子上早教,舒绣本以为自己是个行家,但现在却不敢这么说了。
在养育大女儿的过程中,舒绣曾对早教领域进行了各式走访,在300多天时间对20余家早教中心进行调研。最后,只能以收费高低作为标准——只能选择价格高的。原因很简单——“早教行业水太深,各种理念各种体系,贵一定有贵的道理”。
但现实却给了舒绣“当头一棒”——开头提到的“高大上”从事右脑开发的早教机构,因为一起意外事件被家长告上法庭。在法庭之上为表示自己对幼儿受伤无责,这家早教机构坦承只是注册为教育咨询公司,没有办学资质,幼儿必须是在监护人的监护下照顾,早教机构不承担任何责任。
“看似最好的选择理由也不好使了。我该怎么办?”面对家里二宝要上什么样的早教,舒绣再次犯难了,“贵的也不一定就可靠”。
师资问题模棱两可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早教,不少家长已经从前几年“要不要上”的焦虑,转变为了上什么样的早教机构的谨慎。
然而,这种谨慎也只是纸面上的,因为不少家长说,他们真的看不懂。
如果价格并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舒绣选择了师资,但问题又来了。
每当问及早教老师的师资问题,舒绣得到的都是模棱两可的回答。
“‘没有必要质疑我们的师资,我们所有老师都在总部接受了培训,并有总部颁发的合格证书’。这样的答复算是好的了。”舒绣说,“我问一家早教机构的工作人员,询问早教老师有没有教师资格证和其他证书,这名工作人员回答说,他们机构的老师留过学,英语水平很高。再一次询问,回答还是模棱两可,‘您放心吧,肯定能教好您的孩子的’。”
舒绣说,这样的回答太多了。早教中心大多打出“专业”牌,宣称机构的老师不仅绝大多数都是学前教育或者幼师专业出身,而且都经过公司的严格培训才能上岗。
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多家早教机构担任过人力资源总监、运营总监的张慧曾经面试过一名求职者。这名求职者曾在一家小的早教机构工作,做了一年后,他决定不做了。“所有的课程根本就没有任何研发实力,就是在网上买一些教具,感觉实在太骗人了。”这名求职者对张慧说。
从调查来看,对于尚处起步阶段的加盟早教店或者个体经营者而言,在人才引进方面设置的门槛并不高,所谓的资质都是机构自行认定的。
在舒绣走访的十余家早教机构中,其中的100余位老师主要是大专学历,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占比例较小,“不仅如此,很多老师甚至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根本没有教师资格证”。
记者在走访早教机构时发现,一家非连锁早教机构对老师的招聘要求为:普通话标准;有爱心,喜欢婴幼儿;至少有音乐、舞蹈、绘画才能中的一项;对待工作严肃认真,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中专以上学历。
“不看学历,看资历和能力”,这是记者在走访早教机构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通过与早教机构招聘部门的沟通,我发现不是早教机构不招聘优秀合格的早教老师,而是符合条件的老师太少了。”舒绣说。
缺乏课程设计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曾关注过这一现象,她说,有的早教机构打着“国外引进”的旗号,把一些在国外或境外都不被认可甚至被禁止的“早教课程”包装后使用,有损于婴幼儿身心健康。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李丽珍在论文《早教机构服务质量管理研究——以“爱因斯坦早教中心”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李丽珍曾经与一些早教机构里教程设计组的老师接触过,这些老师的工作主要是设计活动方案。李丽珍说,这些老师的设计方法令人大开眼界:市面上到处都有早教的书卖,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方案,这里借一点,那里拿一点,有时也上网搜点资料,整合在一起,再改头换面。比如,把教学工具从木马换成塑球,就成了他们独有的方案。
张慧说,早教的特点是,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无法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效果,长期效果也缺乏有力数据证明。这让早教机构有了高收费、以好的教育之名忽悠家长掏钱包的“空间”。
目前早教市场的状况是,收费高昂,早教机构与家长的纠纷时有发生。
记者调查发现,国内早教机构的资质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幼教集团向前延伸至0至3岁婴幼儿的教育,有一定的幼师与教育专业基础;第二种是各种培训学校向早教领域延伸业务,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早教的,但在培训场地、师资与管理上具备一些教育的基本条件;第三种是以咨询公司名义从事早教业务的。
在张慧所在的公司附近,还有四五家早教机构。在她从业的4年里,她眼看着这些机构一家家倒闭,又有新人不断进入这个行业。
“其实早教行业90%以上的所谓总部不具有课程研发的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在以加盟的形式骗加盟费后,他们不会管加盟商的死活。很多机构是在苦苦支撑,支撑不下去只能跑路。”张慧说。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