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入世遗十周年:留住“土”味 挖掘“鲜”味
振成楼内的十番音乐表演(资料图片)。阙小琴 摄
全域旅游,打响土牌
2008年,土楼景区接待游客3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5亿元、旅游总人数97.2万人次;到了2017年,土楼景区接待游客52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6.9亿元、旅游总人数826.85万人次。
入世遗十年,永定土楼走向了全国,拥抱了世界。随着永定旅游的火热升温,当地百姓也在土楼的保护开发中不断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目前全区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达2.6万人,间接参与旅游产业的人数达10万余人,特别是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就业人数超1万人。其中核心景区——洪坑村常住人口由以前的2350人增加至超3000人,甚至出现了外嫁女儿带女婿迁回娘家生活就业的现象,全村人吃上了‘耕土楼、卖旅游’的‘金饭碗’。”永定区旅发委党组书记、主任林如居介绍道。
然而,一枝独秀不是春。当下,作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永定区在推进土楼保护开发的过程中,按照“文旅兴区”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全域旅游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走出了一条以“转型提升之路、文旅融合之路、全域旅游之路”为特色的“永定之路”,构建了“一核两翼、东楼西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
今年3月,客家博览园景区和福建省土楼自然博物馆、客家古镇文化旅游区、南江景区等10家景区被列入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永定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月23日,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龙岩市文旅集团旗下龙岩文旅土圆楼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永定南溪土楼沟漂流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项目建设期分为两期,运营后预计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当下,该项目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正在开展项目用地征拆工作。
一个个精品项目,将单一景点景区向综合目的地转变,变同质化为差异化,将当日游转化为深度游,为深入实施“文旅兴区”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点,为永定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紧扣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目标,精绣全景永定‘一张图’,通过项目带动,加快梦幻土楼剧场等一批国家优选旅游项目,不断丰富永定旅游新业态,拉动永定旅游二次消费。”永定区旅发委副主任温永招说。
记者手记
保护土楼留住根脉
十年磨一剑。可以看到,入世遗十年,永定的“护遗之剑”释放了应有的威力,在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之后,不仅护住了土楼,留住了土味,更是让土楼焕发了新的活力,“卖”出了鲜味,这主要得益于永定做“活”了保护文章。然而,保护土楼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记者认为,对于保护土楼,相关部门应做好“十年”总结,力争在保护土楼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永定之路”。
永定境内拥有2.3万多座土楼,在2008年共有“三群二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虽说自2008年以来,永定争取上级文物专项经费补助已突破1亿元,主要用于土楼保护工程。1亿元,从数字上看不算少,可从实际出发,1亿元依然是杯水车薪。为此,相关部门也只能将钱先用在刀刃上,解“燃眉之急”。
正在修缮中的“集庆楼”便是一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入遗以来,此楼一直不曾做过全面的“体检”,也未曾进行过全面“修缮”。施工方告诉记者,此楼屋顶共有56根大梁,其中有16根因为腐朽,在此次修复中进行了更换。不得不说,这次修缮是下了一场“及时雨”。反观现实,在永定恐怕还有更多“集庆楼”屹立在“刀刃上”,迫切需要修缮。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分轻重缓急,对境内的土楼及时进行“体检”,并制定妥善的修缮方案,让土楼得到应有的保护。
众所周知,很多土楼之所以能够屹立百年甚至千年,在于有人居住,有人修缮。保护土楼相关部门要出力,但是面对全区2.3万多座土楼,仅靠相关部门一方之力显然不够,这就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其中,作为土楼的使用者则更应以主人翁的心态,在护好土楼方面,积极出力。在这方面,抚市镇抚溪土楼群里,群众自发的以留住祖屋、留住根脉为主题的保护土楼的行动,不仅让人感动,更是为广大“楼主”树立典范,值得各地学习。
当然,对于土楼的保护,不应该停留在“静态”层面。各地应该立足实际,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将土楼保护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从“世遗土楼”中借力,走出“非世遗”的保护开发路径,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土楼,在开发中保护土楼,让土楼从传统的“居住”功能中解放出来,走出更多新路子,从而涌现出更多的“致富楼”。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