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让编辑“下岗”?现阶段只是“不懂装懂”
有局限:只能在特定领域“展神威”
AI对艺术领域的“侵门踏户”可不是第一次了。谷歌曾利用AI创作一幅油画作品,最后竟然卖到了8500美元。在一项测试中,AI创作的画作成功“欺骗”了超过半数观众的眼睛,使他们误以为该作品是由人完成的。
在AI写作的道路上也不乏探索者。2016年,一款AI机器人曾参与了当年高考作文的创作,但成绩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两篇文章行文风格磕磕绊绊,句子之间逻辑也欠通顺,用词单调重复,仅有几个句子被认为有点“文艺范”,可惜在上下文结合的过程中,也失去了韵味。事实上,日本也曾经使用AI参与过升学考试,积累了多次失败经验后,已经能够达到大学入学的水准,然而其擅长的也是数学、历史等学科,但在语言处理能力方面非常一般。
但在消息新闻写作、报告类数据采集等方面,AI写作则获得了不小的成功。2007年,美国一家公司就推出了新闻编写软件,用于撰写财经类和体育类新闻稿件。只要导入最新的数据,每分钟最快可生成2000篇报道。近年来,我国媒体也陆续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闻写作。
林贞妤表示,要让AI学会写作,必须要锁定某个特定应用目标,进行大量资料搜集和模型训练;训练范围拉得越大,则训练的成效与精确度往往会越差。“因此,目前AI技术只能在风格类似、词汇量使用范围较小的领域完成文本生成,比如天气预报、财经新闻等内容,AI可以很好地输出相关报道和消息。但对于那些风格具有创新要求、情感描述丰富的文章,AI就无能为力了。”
待进步:现阶段只是“不懂装懂”
“现阶段,我们使用较多的还是NLG(自然语言生成)技术,以该平台人工智能系统为例,它套用了大量数据积累下来的模板,而且最终还需要人工参与对其进行校正。”清华大学苏研院大数据中心主任林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现阶段只是“不懂装懂”。“这和我们的语音处理方式一样,机器通过大数据分析,学会了某些词汇、字句可以连在一起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出来的内容,只是让人看上去认为机器已经了解了其中的含义,但事实上机器并不知道。”林辉说。举例来说,就像2013年上映的人工智能科幻电影《Her》一样,当女主角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她只是发出了音节,却完全理解不了背后的情感。
林辉介绍,受技术的限制,当下的人工智能+写作整体还比较初级,一方面需要人力的参与;另一方面,机器在自然语言处理、理解方面都还存在着障碍。从目前来看,AI写作的主要目的也并非是替代人力,而是作为人的助手,协助人们处理一些繁琐、重复的劳动。有新闻学系教授也撰文表示,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将是有明确规则的智力劳动,但在新闻领域,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需要创造性思维的部分,将是人类进一步深耕的领域,这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
(记者 杨仑)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