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医药大学:在博物馆里赴一场生命之约
草长莺飞春三月,明媚鲜妍重逢时。在风景如画的福建中医药大学旗山校区,有一座造型仿若风帆的建筑颇为惹眼,引人一探究竟。自落成起,这里已成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是我省第一个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主要展示中医药文化及闽台医药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刚刚过去的一周,各地医者用义诊、科普活动等庆祝“中国国医节”89周年。记者看到,这座刚刚完成最新一轮布展的博物馆也拿出十八般“武艺”,向人们讲述中医药国宝的前世今生,带领大家洞见生命的无穷奥义。
卅年积累 藏品丰富
宋代沉船出土中药材、清代藏医手术器械、仿北宋天圣铜人、清代妇科诊断模型、清代串铃、清青花瓷药碾、民国黄花梨木药勺、民国中药榨汁机、张英绘历代名医像真迹……走进博物馆,1000余件医史文物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上述珍品。它们虽然不是贵金属或玉石材质制成,但承载的历史和无形的人文价值颇有分量。
据介绍,博物馆的前身,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医史陈列室。经过30多年的不断建设和积累,博物馆的展陈面积已经扩大数十倍,现有医史馆(闽台医药文化展区)、人体生命科学馆、校史馆及闽怡园四个展区,在户外另有一处“时珍园”药用植物园,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数字显示,馆内保存图片8000余幅,各种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中药饮片、中成药等3000余件。从一间小小的陈列室发展为展陈面积1万平方米的博物馆,这其中饱含着一代代师生建设、呵护的辛勤汗水。
博物馆内的许多展品都是从全国范围“海淘”而来的,比如几十件颇具特色的陶瓷脉枕,便是负责医史馆的老师从北京著名的潘家园旧货古玩市场淘得。比价钱更珍贵的,是它们的小众、不可复制和文化韵味。有的脉枕刻上一个“春”字,寓意妙手回春,带来好兆头;有的烧制成可爱的孩童造型,让本来忧心忡忡的患者见之心喜,放下包袱;还有的设置精巧机关,可放入草药,一枕多用。一件件各具特色的医用器械,都反衬出历代医家处处为患者考量的情怀。
精巧布局 寓教于展
容纳天地气息,品味文化精髓——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自我介绍,表明了它的雄心壮志。迁入新址、升级换代后的博物馆,不仅让很多有趣的展品告别了藏在库房秘不示人的历史,也在探索进一步发掘文物或展品本身的价值。
人体生命科学馆突出专业性和科学性,集中了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让生命的演进变得直观而精彩。通过200多件人体铸型、透明、断层、塑化、大体标本及学生血管铸型选修课标本作业,生命从孕育到消逝的过程,被诗意地记录下来,让参观者震撼和动容。这里的展品,突出一个“真”,人体九大系统器官的大体、病理抑或是断层包埋标本,都真实地展示了人体的奥妙,彰显生命的健康与和谐。在“生命的体验”互动区,参观者可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身体各成分含量,实实在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移步“生命的升华”展区,一首缅怀“无语体师”的散文诗,又用真情实感,写下对生命另一种意义的理解、颂扬和诠释。
在医史馆,模拟场景带给观众立体视觉。从原始人劳动生活的场景中,人们可以一窥中医中药的起源,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砭石和骨针,是从光泽、邵武和福州等地出土的,据考证就是针灸的“始祖”。同样,讨论《本草纲目》有多伟大,只要看看“李时珍”跋山涉水攀崖潜涧的艰难,就能明白这位明代药学宗师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和执着的科学实践精神。
博物馆是学习的第二课堂,这对于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学子们亦是如此。据了解,为了配合博物馆日常工作、应对参观接待,学校成立了博物馆爱好者协会,80多名学生担任义务讲解员,每逢周末便为校外参观者服务。在讲解的过程中,中医历史和理论知识也深深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此外,必修课“中国医学史”的许多学习内容,也藏在展板与图解的字里行间。
大医精诚 止于至善
从2016年9月试开馆至今,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已累计接待各界参观者3万多人次。就建筑硬件和展陈手段,博物馆正走在国内同类型、同主题博物馆的“第一队列”。不过,博物馆团队并不满足于眼下的成就,他们把目标瞄准了领先者,梦想建成全国一流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刚刚过去的第89个国医节,中医同行各显神通,通过义诊、宣传等手段推广中医文化。但在发掘展品本身的价值上,国内大部分展览机构还只是浅层次的展示、估价,更高级的表达方式,无疑是让展品说话,借文物讲述行业的历史,达到一种文化的延展。例如,漫步“时珍园”的风雨回廊中,抬头便是经典的药典、方歌或中医故事,晨读学子背诵,校外游客赏析,中医药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便在不经意间得到了传承、传播和普及。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更让手机一族与文化信息无缝对接。
“典藏、支持教学科研、进行科普教育活动以及传播中医药文化,是博物馆的四大作用。”福建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强调,尤其是在对中医学子进行立体化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博物馆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这位负责人表示,医学人文教育对后备医学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因为治病救人不同于修理机器,“我们的展览把藏品与时代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和参观者都获得裨益,都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意”。
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灵感来源,便是东晋葛洪的中医专著《肘后备急方》。在中医人看来,这可以证明传统中医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仍有待发掘。正如该校校训“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所言,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将会不断壮大,中医药文化将会传播得更远。(记者 杨李超)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