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抓改革增强新动力 让产业与创新同频共振
18日,三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回首2017,发展步伐坚实有力。三明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趋升的态势。
坚守五大新理念,瞄准再上新台阶。政府工作报告亮出2018年的新目标:突出发展实体经济,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
“老工业”做“新文章”
制造业是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特色和优势所在。作为我省的老工业基地,三明发展始终突出实体经济,出现了传统产业转型蹄急步稳,新兴产业崭露头角的喜人态势。
通过实施新一轮技改,2017年,三明冶金及压延、汽车及机械装备、林产加工、纺织等4个传统产业实现产值2258亿元、同比增长16%。新的一年,三明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立’‘降’,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实体经济壮筋骨、上台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三明抓紧布局。
今年,三明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创新驱动为抓手,重点培育壮大稀土、氟化工、石墨(烯)、生物医药四个资源型战略新兴产业。加快三明国家高新区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除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外,还要推进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福建(永安)分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三明分院等产业研发平台建设,计划新增省级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10家以上。力争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20%以上。
发展经济要牢记保护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将打响。大气环境整治、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涉砂行为、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小水电生态等五方面专项治理,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等一批项目齐头并进。
抓改革增新动力
没有改革就没有动力,没有开放就没有活力。这是三明这片改革热土多年的经验总结,并将一以贯之。
一系列源于三明的基层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去年,三明医改工作在中央深改组第33次会议上得到肯定,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首批国家级示范区;林改也得到中央肯定,全国、全省林业改革现场会在三明召开;三明被评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
深化改革,三明永不止步。
朝着全民健康的目标,医改将持续深化,完善总医院(医联体)运行机制,全面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改革。
林改方面,强化林业金融创新,促进林权规范流转和林地规模经营,加快林业资产资本化进程,力争全市新型经营组织覆盖面达60%以上。作为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三明绿野青山的活力将进一步激活。
农村改革方面,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将全面完成。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统筹推进三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三明生态新城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建设,巩固提升“河长制”,推行“湖长制”。
……
三明将健全完善正向激励、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激励干部主动想、自主改、大胆试,争当机制创新的“策源地”。
统筹建设新城乡
协调发展,城乡一个都不能少。
三明将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山水名城,加快市区与沙县、永安同城化步伐,提升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在乡村,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一方面,抓优势产业规模化,持续推进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烟草等五大特色产业和20条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发展,鼓励乡村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5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另一方面,抓质量、创品牌,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持续打造三明农特产品十大龙头品牌;另外还要抓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互联网+农业”,支持建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建设。
农村将更宜居宜业。今年,三明将继续完善农村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改扩建农村公路300公里以上;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注重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争创一批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支持老区村、少数民族乡村加快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突出产城融合,支持永安、沙县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统筹推进永安、大田新型城镇化试点和尤溪洋中“小城市”培育;推动明溪、清流、宁化、建宁、泰宁加快脱贫步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记者 方炜杭 林宇熙)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