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革命老区建宁做活红色旅游文章 红色扶贫成样板

2018-01-09 10:41:34  来源:福建日报
  

  近日,寒风凛冽,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笔者来到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探寻红色足迹。

  在村里的红军兵工厂参观点,讲解员正在给学员讲解红色历史。“今天虽然不是周末,但是仍有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讲解员谢文飞高兴地说,如果在节假日期间,这里每天接待的游客量都会翻番,最多的一天接待了300多人。就在不久前,福建中医药大学还组织了70多人到这参观。

  唱红军歌、住红军屋、走红军路、吃红军饭……这些学员来到这里,并不是单纯地看看,而是特意前来接受红色教育。

  “去年,来村里的游客和培训人员有5万人左右,目前收入50多万元了。”谢文飞高兴地说,2017年6月,他返乡回来发展红色产业,为扶贫致富出一份力。

  目前,水尾村已组建了13人的红军剧表演队伍。眼看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村里鼓足干劲建设新的学员宿舍,接待能力将从原来的64人增加到100多人。依托基地建设,解决了7户贫困户12人的“家门口就业”问题,带动了80户农户增收。

  “水尾村取得如此变化,还得感谢省纪委的帮助协调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水尾村党支部书记谢文雄说,水尾村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地处偏远,距建宁县城70公里,距客坊乡19公里。这里当年成了红军的后方根据地和建宁苏维埃的大本营,被称为“红色小井冈”。村里较完整地保留着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红军兵工厂等旧址群。

  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偏僻山村要摆脱贫穷,还得立足实际,借力发展。”该县客坊乡党委书记祝俊元介绍说,乡党委、政府打算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做活红色旅游文章,打赢红色文化扶贫攻坚战。

  有想法,还得科学规划才行。在省纪委的大力协调下,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到村里调研,结合村子特点,以美丽乡村建设及红色乡村生态游为核心,对村庄进行总体规划,提出了规划合理的布局。

  很快,县里、乡里依托特色红色遗址景观进行修缮复原,按照“特色化、差异化”的原则选择红色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进行策划,对村里的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目前,水尾村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省级红色路线、省级传统村落。去年11月13日,水尾革命旧址群被列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

  水尾村的改变,只是建宁县创新扶贫方式,借助“红色元素”,做活红色旅游文章,打赢红色文化扶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建宁县在省纪委和省委宣传部的沟通协调下,推动周恩来旧居和水尾村红色革命遗址群修缮,建宁还被省纪委确定为省级党性教育基地。自2017年5月以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红色体验培训班人员共计5100余人次到建宁学习培训;省、市、县共有1.7万余人次到建宁接受红色教育。此外,省纪委协调省美术家协会组织20多位省知名画家到建宁创作;组织省知名医学专家到革命老区为百姓村民义诊。

  “眼下,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西门莲塘、苏区银行、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等红色遗址,形成了一条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产业链。如今,红色资源已成为老区建宁发展的底色。”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自豪地说,红色文化产业带动了建宁的餐饮、住宿、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富裕了老区群众,延伸了产业链,将山区建宁的短板变成了发展的样板。(通讯员 陈晓星)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