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旅游收入每年增长近20%:小城旅游有好招
当下,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慢生活理念的逐渐流行,发展旅游经济成为不少地方的首选,但它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近年来,闽北小城建瓯市的旅游收入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2017年1—9月更实现旅游总收入34亿元,其成功经验值得挖掘。
提及建瓯市,有几个“金字招牌”令人注目:白酒名城、中国竹子之乡、北苑贡茶产地、中国根雕之都、锥栗原产地、八闽第一府、千名进士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建瓯的一大旅游优势。但摊开地图可以看到,建瓯市与武夷山市近在咫尺,再多的招牌,在“双世遗”的映衬下,也难以“显山露水”。如果说拥有“双世遗”和5A景区等“金字招牌”的武夷山是一棵“大树”,那么境内仅有两个3A景区的建瓯就是大树边的一棵“小草”,在正常逻辑下,相形见绌是常态。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因此,很有必要探究建瓯这棵“小草”在“大树”边茁壮成长的秘诀。
特色是很重要的一点。各地的旅游资源不尽相同,开发特色产品,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永远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不二法宝。建瓯风景很美,但与其他景区相比,未必就优势突显,只能另辟蹊径。近些天来,建瓯市先后举办了两场较有影响力的活动:一个是在国家级文保单位、福建日报创刊地东岳庙举办了始创1700周年庆典,另一个是在小松镇举办乐活节。两场活动,都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但前者吸引的是文物爱好者和红色旅游爱好者,后者吸引的是热衷于漫步、骑行的运动爱好者,特别是城市中产家庭。这两场活动,践行的正是当地发展特色旅游的理念。
另一个层面,面对先天旅游资源少的短板,建瓯大力发展人造景点,在后天上积极努力。这样的思路并非异想天开,深圳的世界之窗等人造景点每天人流如织就是例证。当然,绝不能生搬硬造,而应在立足优势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创造新的休闲平台。上文说到的小松镇乐活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松镇内散落着数个安宁祥和的小村落,一条清澈的小溪绕行在村落间,溪中小鱼游弋、白鸭戏水。这样的美景,村民们早已见怪不怪,但是在常年看惯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居民眼里,就是美妙的山水田园诗。这些年来,小松镇着力开发这些自然资源,大力整治卫生环境、平整道路,引入企业开辟采摘果园,知名度迅猛提升。到了周末,停车场常常爆满。充足的客源又带动了村民参与发展的热情,一些头脑灵光的村民进而办起了农家乐、民宿,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如今,小松镇已经成为“国家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而同批得到这一“金字招牌”的,全省也才3个。小松镇不见得有很丰富的“先天”旅游资源,它能脱颖而出,值得思考和借鉴。
当然,我们更要看到,如果把发展旅游经济看成制作美味的大餐,有的地方可能色香味俱全,有的地方做出来的可能是“夹生饭”。种种区别的背后,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现在,发展旅游经济是件很时髦的事,但做好旅游经济却难上加难。跑项目、找资金、引外资、完善产业链、发动群众、整治卫生……哪一件事都不容易做,没有全心的投入,没有创业的激情,没有科学的运作,旅游经济就是天边的云彩,很美,却遥不可及。(记者 黄云峰 通讯员 魏建生)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