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思践悟十九大·扶贫心声】
张媛媛:教育,能够改变或成就人的一生
发起公益项目 资助一百名孩子上学
“六月,正是‘芒种’的季节,小心翼翼播洒下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悉心灌溉,施肥,锄草,捉虫,期盼它们长成金黄色茁壮的稻子,我们叫它‘芒种计划’。六月,也是向日葵开花的季节。希望阳光能够照耀蓝天下每一朵向日葵绽放笑颜。我们也叫它‘向日葵计划’。”张媛媛说。
2017年6月,江苏广电总台派出采访摄制组深入响水农村,策划联合江苏省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发起“聚荔爱 老区情怀”公益项目。
张媛媛跟随摄制组采访了当地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十多个学生家庭,了解到教育部门在学校硬件设施上已投入大量资金,然而农村地区依然有部分家庭因为疾病、残疾、变故、灾祸等人力不可抗因素导致家庭陷入困境,需要外界力量的援助。
在整个调研、采访过程中,她深感对个体的援助更为紧要和迫切,要让农村低收入家庭的下一代免于因贫富差距而陷入贫困陷阱难以自拔。于是,她们的捐助目标从最开始计划捐一座电脑教室,调整为资助一百名响水地区“困境儿童”读书上学,总捐助金额十五万元。
张媛媛和工作队领导商量,优先从22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低保户家庭中筛选,将公益助学行动与帮扶工作相结合,由工作队队员从各自挂钩帮扶村中寻找。结合省儿基会以往的标准,优先选择孤儿、大病、残疾或因变故导致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时,她还与县教育局建立联系,请各个乡镇学校同步推荐符合条件的困难学生名单,将资助范围扩大到全县,尽可能做到地域均衡,将有限的资金名额进行合理分配。
在先后挂钩帮扶过的两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她逐户上门了解核实情况,填写材料。她又前往南河镇的几所学校,请校方推荐,逐一了解每个孩子背后的故事。经过工作队、镇村、教育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寻找、推荐,总共收集到一百二十多名困境孩子材料,然后再从中进一步筛选,最终形成一百名受助学生名单。
在寻找困境儿童的过程中,张媛媛深刻体会到“精准扶贫”中“精准”二字的要义。“当整体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之后,扶贫工作应当更加细化和关注到对困境个体的援助和帮扶,扶贫事业未来或许可以拓展出一条公益和慈善扶贫的道路,逐渐形成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