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人工智能让人类尴尬:伦理道德法律框架设计滞后

2017-11-21 09:36:33  来源:科技日报
  

  人类准备好了吗? 远远没有,急需跟进

  “人类现有的概念框架及知识储备难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制度性风险’。”李真真说,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应用迅速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重塑人的行为,也不断挑战诸如隐私、责任等概念内涵及其既有策略。

  李真真以“隐私”举例说,传统法律上,隐私是一种权利的概念,但现在它还可以是一种商品,即我们让出一部分个人的隐私或信息以换取服务和产品,这就需要法律的及时跟进。再有,匿名化技术的发展为隐私保护提供了新的工具,但如果对于匿名化数据的法律概念和认定标准上没有明确规定,很可能会导致数据的滥用。同时,隐私保护与国家安全、商业利益如何平衡,也是问题。再比如“责任”,比较典型的就是自动驾驶系统的责任认定。“还有人工智能的预测或决策,如预测犯罪,这将使我们面对一个更为复杂的法律问题。”

  “法律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的社会难题,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伦理评估,以保障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及时跟进。”李真真说。

  人机可以和谐共处吗? 嵌入伦理法律框架是最大的科学挑战

  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歧视?答案是肯定的,这可以体现在数据选择和算法上。

  有科学家研究,通过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帮助银行提供接受还是拒绝房贷的建议,无论如何,在审查神经网络决策制定流程的结果时,发现黑人申请的批准率大大低于白人申请的批准率。

  这就是人工智能工具存在的“黑箱”般的不透明性。

  “人机关系中,智能机器与人类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必须一致。”李真真说,如何将人类的价值观和规范嵌入人工智能系统,赋予AI以人性的光辉,成为当前所面临最现实的挑战。

  前有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大定律,近年来,国际人工智能界日益重视人工智能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并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及社会规范的研讨和制定,如IEEE全球人工智能与伦理倡议、阿西洛马人工智能23条伦理原则,我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专门提出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的三步走规划。“但是,将伦理与法律要求嵌入到AI系统,仍是全世界前沿性的科学难题,这需要技术、伦理、法律等控制手段配合使用、高度融合和跨学科合作。”李真真说。

  “智能机器不是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做好工作。人和机器各有优势,要互相了解才能实现人机协作,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依照这种思想,才可能将人工智能引向人机合作的发展道路。”张钹说。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