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傅全香去世 越剧“十姐妹”最后一位离世
她的唱腔很有特色
慢慢把你带进她的故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昨天对记者说,好多年前,也是在杭州,傅全香带他去西湖边看了一幢洋楼,在现在的少年宫对面转角处。上世纪40年代,她差点买下这幢小楼,在杭州住下。
“能买西湖边的房子,还有上百个人跟着她吃饭,你就知道,那时她有多红。”傅谨说。
“上世纪40年代是傅全香的全盛时期,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她是一个典型的悲旦,比如《梁祝》里的祝英台,《情探》里的敫桂英。她的高音不刺耳,低音也不沉闷,就像一个邻家小媳妇絮絮叨叨说着自己的经历,慢慢就把你带到她的故事里。而且,她不加修饰,好像在说别人的事,听起来她不太用力,不是大喊大叫来抓住你,她特别沉稳地就把内心想要传递的情感传递给你了。”傅谨说,中年以后的傅全香在悲悲切切的唱腔里加进了一些刚的因素,体现人物的反抗精神。
“十姐妹”的时代结束了
但传承还在继续
“十姐妹”都走了,有人说,这个“都”字,多么令人感慨。昨天,一张老照片也在朋友圈被刷屏:十位穿着旗袍的姑娘,在上海大都会照相馆拍了张合影,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1947年夏天,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十个人同台联合义演《山河恋》,轰动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这张照片就是演出结束后拍的。
“十姐妹”代表了越剧的第一个辉煌时代,她们走了,一个时代也过去了。但是,传承没有断。今天越剧舞台百花齐放,这样的局面,跟“十姐妹”的努力分不开。
傅谨说,尽管那张照片是上世纪40年代拍的,但她们真正发挥作用是在五六十年代,“在各个剧种中,越剧的传承是做得比较全面的。十姐妹中,大部分流派都有自己的传人。很多剧种做不到这点。”
“当年演《山河恋》时,姐妹间还有竞争关系,但她们能够站在一起,共同为越剧的兴盛打拼,这种精神非常可贵。现在也是这样,一有大事情,大家互相站台,这在别的剧种里也是很少见的。”
傅谨说,这些表演艺术家各有各的风格,但同时又能够聚拢起来。她们给整个时代提供了一组群像,不管有着怎样的问题,她们始终是手拉手走过昨天和明天。这是“十姐妹”留给今人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傅全香的离去,为那个时代画上了句号。越剧艺术,也必须掀开一个新的篇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