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村教”三代坚守大山63年:几乎家家有他们学生

2017-10-25 09:49:36  来源:华西都市报
  

  身教

  以鼓励为“宝”

  吴家教出了30多个“村教”

  吴家三代在太和乡教书已持续63年。有乡邻做过不完全统计,“全乡9000多人,几乎每户都有吴家教过的学生。”罗枝良、陈代琼、陈代林、罗朝勇、罗道敏、郑华良、郑循福是“吴世雄老师的学生”;任洪平、黄玉芬、李霞是“吴继涛老师的学生”;高雪莲、卫雅玲、任健、陈建峰、江涛涛是“吴松老师的学生”……随机采访,便能从当地找到众多吴家的“门生”。

  被这些人铭记在心的,是吴家为他们打开“门”,也为他们找到“路”。“他上课总是绘声绘色,我后来当老师也总是学着他那样给学生上课。”原太和中学校长罗朝勇是吴世雄的学生,他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继续传给后人。太和乡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副校长任洪平,一直感念恩师吴继涛在人生路上扶起自己,“以前读书穷,她就帮我们垫学费,是她鼓励我们两兄弟走出了大山。”“如果不是吴老师,我现在不可能坐在高中教室里,可能就在某个小餐馆打工吧。”高雪莲流着眼泪说。事实上,从吴家三代老师那里“有模学样”的人真不少,他们跟恩师一样成为老师,有罗朝勇、任洪平这样扎根大山的,超过30人;也有泸州市古蔺县中诚中学体育教师任健这样,在更大舞台发挥特长的。三代人都当乡村教师,围绕乡村教学的讨论与思考是这个家庭绕不开的话题,最后三代人有了共识——鼓励是“法宝”。因为这个法宝,年过七旬的郑循福依然清晰记得,老师吴世雄帮他找出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我再调皮,也有优点。”也因为这个法宝,贫寒家庭的任洪平兄弟俩成功走出大山。17岁的高雪莲曾在初三时弃学,投奔城里的姐姐打工去了,是吴松三番五次组织各方力量把她劝返回的教室。吴松说,“刚好遇到上化学课需要胡豆花,我特意把这个任务交给她,不想她竟然带来一大袋来,还因为摘花差点被狗咬。”高雪莲回忆道,“全班同学给我鼓掌,很受振奋,后来中考也不错,才能继续坚持读高中。”

  执念

  5次放弃转行

  只为更多的学生走出大山

  有人说,学生是老师最好的“成果”,教书29年的吴松感同身受,他说自己的“成果”越来越“好”,“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环境越变越好,走出大山的机会越来越多,改变命运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1989年到太和乡之初,吴松成为学校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职体育老师,“那时候操场是坑坑洼洼的泥巴地,土墙黑瓦的教室连灯也没有,一到阴天几乎就看不见。”后来,某国企赠送了一对篮球桩,成为全校仅有的正式体育用具,“双杠之类的,我就砍树自己做。”

  在那个自给自足的年代,自己动手的事情远不止这点。每年冬季开学,吴松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带全校师生一起给操场除草,然后到附近山上挑石头,打碎了铺操场的坑洼,“每年都要踩出坑,所以每年要重新补。”直到本乡一个商人捐赠水泥河沙后,学校终于有了稍微像样的操场,那还是吴松带队自己动手施工抹出来的。

  艰难度日的岁月已经翻篇。现在吴松可以用投影讲课,带学生到专门的实验室操作,还有木板洛铁画等民间工艺供学生选择学习,曾经的泥巴操场早也已经脱胎换骨成为标准的塑胶跑道。“硬件设施好了,软件环境也在变化。”吴松深谙乡村教育的瓶颈,“受农村社会风气的影响,家长眼界和意识的限制,师资力量不足等影响,以前农村的辍学率非常高。”他记得上世纪90年代自己所在的班,100个学生考上初中,最后总是不到80人能读完。“但是现在,最多两三个学生坚持不下来。”

  有了软硬件保障,走出大山的学生越来越多,“2007年毕业的一个学生,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完研究生后,现在在成都一所科研单位上班。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一个学生,现在经常到美国去交流学习……”学生的动向,吴松如数家珍,他们乐于向老师分享外面的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吴松不想亲自去看去感受吗?“出去(进城)的机会肯定有过的,有两次连走的日子都定好了。”黄玉英深知丈夫,“动过念头的,尤其是年轻时候。”但把太和乡的孩子和个人的追求放在心底的天平细细度量,吴松便迈不开脚了,“我如果走了,她(黄玉英)肯定也会走,学校一下损失的就不止一个老师啊。”屡次挣扎,吴松先后放弃过5次离开山里的机会。

  特写

  87岁的“村教一代”

  每天看书做笔记给自己“充电”

  以“心怀天下意纵横,志存高远严修身”为家训的吴家,学习是没有终点的进行时。87岁的“村教一代”黄治钦是学习的带头人。“2017年10月1日早充电,嬉——游戏玩耍,诠释——解释事务的过程,讹诈——搞敲诈假借某种事物理由向人……”半个手掌大的小抄本上,工工整整摘抄着诸如此类的文字,每一页的开头都有日期和“早充电”三个字。“奶奶每天要看两个小时以上的书,她把每天早上看书叫做‘早充电’,”黄玉英说,每次“早充电”时,看到不懂的词汇黄治钦就摘抄下来,再翻字典查意思做记录,“她的第一本新华字典已经被翻得稀烂,全靠针线把每一页缝起来,后来我们给她买了第二本,现在也翻旧了。”“书放在客厅,卧室,到处都有,哪里合适我就在哪里看。”精神矍铄的老人响亮念着祖父传给她的训言,“不读书不知道天下大事,没有文化的文盲会作蠢事。”说到知识更新,吴松笑言,“后浪推前浪,但前浪不能被拍死在沙滩上。”哪怕在山里也要奋力追赶着日新月异的时代,“现在山里的天地不像过去那样与世隔绝。”他随时参加跨校学习,到城里的优质学校“取经”,到线上的教师培训中心,向全市最好的学科老师请教,也自己利用网络丰富教学案例等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媛莉 雷远东)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