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云霄:唱响“党建+” 脱贫“一个都不能少”
党员抱团作战 助力精准扶贫
除了党员能人与贫困户“点对点”挂钩到户之外,党员之间抱团作战,也能形成更加强大的扶贫合力。
“合作社刚成立,江书记马上动员我参与。我不仅以自家的菜地入股,还在合作社打工,股金加工资,每月能收入3400元左右。”下河乡石屏村贫困户江尖伟一边翻着菜地,一边算起了自己的“脱贫账”。江尖伟正是在下河乡“党员扶贫先锋队”成员、石屏村党支部书记江树金的带动下,踏上脱贫致富路的贫困户之一。
“党员扶贫先锋队”是下河乡党委在云霄县委的引领下,推动“党建促脱贫”的创新实践。即在23个建制村,选取带头致富、经济能人党员,组成“党员扶贫先锋队”,由队员挂钩贫困户,形成党员示范带动的长效机制,构建起支部带党员、党员带能人、能人带产业、产业带群众“四带”体系。
“去年,合作社共投资230多万元建立现代农业基地120多亩,以‘党员+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把贫困户聚起来,把小蔬菜串成大产业。”江树金说。去年,被称作“蔬菜书记”的江树金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发展大棚蔬菜,成立旺江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以多种形式加入合作社,增收租金、股金、工资。如今,在石屏村,活跃在扶贫一线的“党员扶贫先锋队”成员已逐渐扩大到35人。
在先锋队成员挨家挨户动员下,石屏村有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别通过在合作社务工或土地参股分红的形式参与合作社。多数贫困户年均收入从原先不足3000元提高至1.5万元,其中,27户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
截至今年10月初,云霄县委向40个省、市、县扶贫开发重点村派驻工作队,共建立先锋服务队、爱心小分队等各类党员先锋队150支,通过创业培训、项目引领、技术支持等措施助力群众脱贫攻坚。
双支部“心联心” 打造扶贫特色品牌
党支部是精准扶贫的桥头堡。近年来,云霄县突出“一支部一品牌、一品牌一特色”,建立了42个基层党组织品牌项目,把基层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我种植了4亩紫色淮山,去年产量2500公斤,合作社以每公斤4.4元的价格收购,扣除成本,收入1.5万元。加上合作社3000元分红,以及闲暇时间到合作社务工赚到的3000元。去年我就赚了2.1万元。”马铺乡客寮村村民罗西河算着去年的收入账,脸上笑开了花。
罗西河是马铺乡“双支部模式”扶贫的受益者之一。客寮村党支部与矾山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上下联动”,由村党支部流转土地38亩,建立了客寮村贫困户创业园,将45万元扶贫资金作为38户贫困户的入股资金,再由合作社投入“台农五号”高优苗种、技术等资源,签订兜底销售协议,形成了贫困户与合作社“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年底产生效益后贫困户还可以拿到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在合作社务工,多挣一份工资。去年底,客寮村16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夯实好基础的同时,云霄县注重村级党支部与非公企业党支部、流动党支部、社会组织党支部等党支部之间“心联心”,开启“双支部”模式,充分借助各类型的党支部在资金、资源、信息、技术上的优势,与本土党支部上下、内外联动,为贫困户提供产品订单、劳动就业、土地流转、技术支持等多样性服务。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企业、贫困户双赢发展。
“像客寮村一样,马铺乡28个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利用马铺特有的青山绿水优势,与本地非公党支部、外地流动支部之间加强共建,带领贫困户在发展马铺淮山、名贵花木等特色扶贫产业上越走越快。2016年,全乡净脱贫1062人,减贫比例51.5%。”马铺乡党委书记蔡艺武说。
截至10月中旬,云霄县共成立非公企业党支部82个,覆盖率达98.87%,在漳州、福州、厦门等地建立8个流动党支部,在合作社、技术协会建立党支部21个。一年来,云霄县共引办村级企业35家落户贫困村,带动贫困户就业6000余人,增加村集体收入200多万元。(记者 黄如飞 梁政 通讯员 郑柏玲/文 王一雄/图)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