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发掘新动力
“当中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时,中国会比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强大,人均收入将会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当地时间9月26日,应邀出席中美大学校长与智库论坛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讲话中作出这番表述。他更在提及“一带一路”时指出,“倡议将中国与中亚、欧洲相连接,意义深远”。
作为一位曾100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有着深刻认识的世界级外交家,基辛格先生对中国的这些判断无疑代表着当前世界的主流认知。这种认知,自中国39年前对外开放伊始逐渐建立起来,并在过去5年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自身发展态势,不断发挥世界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中国的倡议和行动,为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不断发掘着新的动力。
变化
提供中国方案的登台机遇
过去5年,世界与中国的变化,在彼此对接和融合中,推动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转变。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重大冲击之后,全球经济虽然在各国的通力合作之下逐渐走出低谷,但却再也未能重现此前的快速增长。
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增长动力不足,增速下滑的后果则是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暗疾”逐一暴露,又反过来成为阻碍经济复苏的“梗阻”:贸易纷争四起、宏观协调不一、发展失衡加剧……各种形式的“黑天鹅”事件乃至于“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
中国的变化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从增速变化看,尽管中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的7.7%下降至2016年的6.7%,但在主要经济体中仍然位居前列,其中更有中国将发展注意力由速度转向质量的重要因素。同一时期,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体量差距正在缩小,而同日本、德国的体量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如2012年中国GDP是日本的1.57倍,但2016年这一差距则拉大至2.27倍。
更大的变化来自中国内部。
过去5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下行压力和困难,包括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并未停止改革的脚步,而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不断适应、把握、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
在这种整体改革的局面下,中国在这5年来积极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也出现了新的转变。
——由摸着石头过河转变成制度性开放。中国正以系统性的制度开放促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通过这些改革创新既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制度开放红利,又为全球国际经贸合作新规则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向服务业并重的开放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积极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多个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并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进一步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
——由被动开放向主动开放转变。在我国完成入世承诺之前,中国开放进程始终伴随着国际“倒逼”现象,外在压力不断转化为进一步开放的动力。尽管中国已建设成为全球最为开放的市场之一,但对外开放步伐仍未停滞。
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全球经济治理需要新思路;另一方面,是中国积极参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两种需求的对接和契合不断形成合力,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不断前行。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