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年,真情扶贫
——记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王绍据
1994年11月,王绍据(右四)到下山溪村动员搬迁。(资料图片)
2016年9月,王绍据(右二)应人民网邀请,做客“新长征扶贫圆桌会”。(资料图片)
9月中旬,宁德市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王绍据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是全省唯一获此奖项者。“这是各级党政领导和扶贫组织对我的莫大关怀和激励!回顾33年的扶贫历程,我感受最深的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地真扶贫、扶真贫,关键要有真感情、动真情。”这位古稀老人激动地说。
真情
上世纪80年代初,王绍据在福鼎县担任县委办副主任兼县委报道组组长。1984年春天,他偶闻该县磻溪公社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极度贫穷,第二天就起个大早,从县城乘车一个半小时到公社,接着徒步十五六公里到赤溪村,再连走带攀六七公里的崎岖山路抵达下山溪自然村。
这是个“挂”在半山腰的畲族村寨,21户81口人散居在6处山旮旯,全村没有一丘水田,仅有一些形似斗笠、眉毛的贫瘠农地上种着番薯。掀开各家的锅,一半是番薯丝,一半是野苦菜;村民们或住茅草房,或住木瓦房,破败不堪;成年人穿着破破烂烂,孩子们都光着屁股,连双鞋也没有。村民还得上山砍竹卖到山外,用微薄收入买谷交公粮。
“这个革命老区基点村解放前就有105人,30多年后反而减少了20多人。许多孩子填不饱肚子,更别说读书识字了!”遥忆当年,王绍据唏嘘不已。
对于这样的贫困生活,王绍据感同身受。他12岁时失去父亲,在出嫁的姐姐的帮助下才读上初一,又遇三年自然灾害,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后来,好学的他白天在生产队挣工分,晚上就自学写稿,投寄到报社。“那时,连煤油灯也点不起,我就想办法捉萤火虫装在鸡蛋壳里照明。”
王绍据说,回到县城的当晚,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下半夜写就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稿子。“我想,类似下山溪的状况,也许全国不少地方都存在,如果不如实向上反映,怎称得上‘铁肩担道义’?思来想去,我毅然顶着来自好友、同事‘会给大好形势抹黑’的劝说,决定将稿件寄往人民日报社编辑部。”
人民日报社及时将此稿编成内参报送中央领导,得到批示之后,迅速转到福建省委,时任省委领导也作出批示。于是,福鼎县最早实施了特殊政策,对下山溪自然村进行扶贫。接着,《人民日报》于同年6月24日以来信形式刊登《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一文,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为全国扶贫工作又添上了一灶火。同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