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获点赞,这个新闻中心有啥特别?
参加采访的国外记者在新闻中心专心工作。本报记者 张永定
一直以来,大型活动的新闻中心不仅仅是媒体记者的大本营,同时也是举办国展示形象、彰显特色的窗口。
2日起,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厦门会晤新闻中心,接待着来自80个国家的约3000名会晤注册记者,将关于厦门会晤方方面面的信息,发往全世界。
“高大上”“全球范”
“新闻中心设有综合服务区、公共服务区、媒体公共工作区、记者茶歇区、MCR运行区、演播室区、场馆运行区、新闻发布厅区、媒体专用工作区、媒体采访集结区、媒体餐饮区等功能区,能够为媒体记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中外记者最集中的媒体公共工作区,主办方设置了700多个工作席位、220台电脑供记者免费使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新闻中心主任于敦海介绍。
习近平主席在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各国政要抵达机场,这些最新消息,即使未能在现场,所有记者都可以通过新闻中心的超大电视屏幕,在第一时间获知。
为帮助来自全球各地的记者突破语言障碍,媒体公共工作区的每个工位上,都设有数字音频面板,可以切换11个语言通道,让记者无障碍地收听。
巴基斯坦《黎明报》记者拉扎·汗说,新闻中心的设施非常齐备,LED大屏、无线网络等一应俱全。“我对新闻中心提供的服务非常满意!”
有创新,有特色
厦门会晤新闻中心场馆设计总负责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焦力介绍,新闻中心的建筑外饰面,均由1米×2米的模块化金属板组成,搭建所需的钢柱、钢梁、螺丝等,均为模块化,便于整体的组装与拆除,可以百分之百重复利用。
此外,新闻中心内的桌椅、大屏幕等设备,都是租借来的,节省了不少成本。焦力认为,这种办会模式在大型会议中,完全可以借鉴使用。
新闻服务还努力凸显福建元素。新闻中心设有闽南风情图片展、中式家具展、茶艺表演等。
在新闻中心茶歇区的茶艺展示区,中 国国际电视台的记者CHUDINOVSERGEY与中国同事们正在研究制茶工艺。他说,中国的乌龙茶在俄罗斯很受欢迎,但对如何制作出来,却不甚了解,“现在我终于知道了闽南制茶工艺”。
此外,为帮助记者以轻松舒适的方式更好了解福建发展脉动,有关方面还安排了13条场外采访线路,组织全球媒体记者实地了解福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
更贴心,更热情
从领取记者证,到正式展开采访,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工作人员蒋煌基一路感受着厦门会晤新闻服务的顺畅轻松。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来厦门了,此次来厦采访厦门会晤,他将重点关注金砖国家间的经贸交流。
“好贴心!”刚掏出采访包中的U盘,浙江卫视记者张楠不禁发出感叹。在新闻中心媒体工作者必须用到的纸笔、便签本等应有尽有。多功能水笔不仅可以用作手机支架,带电容触控头还可以操作手机、平板电脑等,同时还配备了中英文说明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庚对现场展示的几十种书籍资料印象深刻。他认为这对记者,尤其是外地记者迅速了解从国家到福建、厦门的基本情况很管用,“这也有助于让此次厦门会晤的报道更出彩”。
据现场志愿者介绍,最受记者们欢迎的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主办方特别准备了中、英、俄、葡等多语种版本,中、英文版本开馆不久就被一抢而空。
新闻中心中,志愿者“小白鹭”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更好地为各国记者做好服务,新闻中心共培训了300余名志愿者。
埃塞俄比亚通讯社驻京记者格塔丘·亚卢刚到新闻中心就立刻感受到了组织方和志愿者的周到服务。“刚才我由于不熟悉电脑设备而发愁,站在不远处的志愿者立刻上前帮助,很快就解决了问题。中方组织大型会议的能力令人钦佩!”(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郑璜)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