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创驱动新海丝
“北管”吹响“国字号”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庄国辉
今年暑假,泉州市泉港区北管传承保护中心不时传出悦耳的丝竹之声。进去细瞧,20多个小学生正拨弄着手中的三弦、二胡等乐器,颇有一支北管乐队的模样。而悉心指导孩子们的,是老艺人庄炳文。“现在喜欢北管的人越来越多了,认可度高,而且又是免费学,很受欢迎。”庄炳文说。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泉港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丝竹音乐,与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泉港还获评“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
免费学北管,这得益于泉港区政府购买服务的举措。据悉,为打响北管这一当地特色文化品牌,泉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通过北管进校园、假期公益培训等活动,推动北管音乐普及和发展。该中心2014年成立,每逢周末和寒暑假都会举办公益传习活动,很受欢迎,目前中心已连续举办公益性传习活动5期,培训1200多人次。
据了解,泉港北管现有职业队、曲艺队、职业剧团、乐社乐团等演艺团体共80多个,总人数超过千人。同时,该区不断提高北管艺人水平,加强北管音乐的专业化教育,让北管之花开出“新芽”。
一曲北管,情牵两岸。泉港北管和台湾北管同根同系,是传统工尺谱体系“母树”上开出的两朵“姊妹花”。为推进北管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泉港区已连续举办了三届闽台“三同文化节”,开展“同名·同宗·同乐”对接交流,参与“三同”文化交流的台湾宗亲遍布台湾12个县市,有力促进了北管的发展。
“侨批”诉说海丝情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刘扬宇
虽然是高温天气,但连日来,泉州市档案馆《“乡愁与记忆”——百侨百村侨批珍品展》的参观者仍络绎不绝,每天都有民众慕名而来,感受侨乡泉州的“乡愁与记忆”。据悉,展出的108封侨批涉及108个华侨,108个村,充分展示了侨批所蕴藏的珍贵文化价值,让民众走近海外华侨华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泉州华侨与故乡亲人的紧密情感。
“侨批记录的既是一部南洋华侨移民史,也是一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泉州市档案馆馆长夏丽清告诉笔者,侨批作为华侨的历史记忆和华侨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侨批的产生路径与海上丝绸之路高度契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在华侨华人的心中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闽南方言中,“批”即“书信”。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以及相关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或简单附言及汇款的凭证,是一种“银信合一”的家书。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鸿雁传千里,家书抵万金。今后,还会有更多侨批展览在国内外举办,会有更多关于侨批的微电影、文学创作、学术研究问世,泉州侨批将随着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向世人展示侨批诉不尽的海丝情。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