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活起来 百姓精神富起来
社区剧社结下的深情厚谊
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许多居民的人生轨迹,因为参与排演一出名为《梦回提篮》的多媒体情景朗诵剧而改变。
2012年,杜洪连从部队转业,这个平时就对舞台表演感兴趣的小伙子很想在文艺创作上有所作为:“当时首届市民文化节组织话剧大赛,鼓励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于是和在社区工作的妻子合计,用我擅长的话剧小品排演技能,团结一批社区居民,演我们社区的事,讲我们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虹口地区提篮桥一带曾经是数万犹太难民的避难聚居地,被誉为“东方诺亚方舟”。杜洪连在社区居民乐温君老人创作的小品《友谊地久天长》的基础上,把二战时期犹太难民与上海提篮桥地区居民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搬上舞台。
社区里老老少少十多户人家都来参演,编导、演员、灯光、舞美、场记、剧务等都由居民担任,“篮梦剧社”在社区文化中心的大平台上诞生了。
几年时间,《梦回提篮》由最初的小品慢慢成长为一台多媒体情景朗诵剧,还获得了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三个奖项。而与此同时,这出戏也使得剧社社员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当年少言寡语的居委会社工陈开元,为了救场当上了B角。而今她已开始负责整个街道的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同时也是篮梦剧社的新任社长。
65岁的应维光和女弟子李金惠在排练场擦出了爱情火花。2016年,篮梦剧社全体成员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从小在上海长大的犹太难民后裔沙拉·伊玛斯,被剧社邀请出演犹太难民角色。几次正式演出时,关键情节沙拉都很入戏,激动的泪水从她的眼眶深情涌出,观众们也随之潸然泪下……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自2013年起,上海连续5年举办覆盖全市的市民文化节,每年参与和服务的人次超过2600万,成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
“在这里,一个个平凡的梦想正在起飞。”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给上海的群众文艺创新点赞,“以市民为主体的文化发展方式在上海生发、成型,市民‘自我表现’的文化艺术活动快速成长、走向繁荣。”
不久前,文化部出台首个全面指导群众文艺工作的五年规划——《“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聚焦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以基层群众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引导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