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思想上的悬崖:27个“悬崖村”脱贫大决战
“悬崖村”上的产业扶贫路 刘坤摄
向“蜀道难”发起总攻
——27个“悬崖村”脱贫大决战蹲点调查(下)
半月谈记者 陈天湖 蒋作平 黄毅 李力可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与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通讯难相比,行路难是四川盆周山区“悬崖村”脱贫攻坚最大的拦路虎。路不通,扶贫物资上不了山,群众的劳动成果下不了山。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随着四川精准扶贫的强力推进,盼望建设通村、通组和入户路,打通“最后一公里”产业路,已成为当下贫困山区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通幸福路
秦巴山区中的南江县兴马乡庙坪村,三面悬崖。53岁的村民王仕元,妻子10多年前上山背玉米,被竹尖刺破小腿血管,因交通不便,70公里的送医路走了7个小时,血流干了,人也昏死了。虽救下一命,但多次手术花了31万多元,因此致贫。去年水泥路、扶贫产业同步进村,王仕元苦干巧干,评上了村里的“脱贫之星”。
去年底通过金银花产业全村脱贫的庙坪村,产业进村靠的是硬化路进村。当年村里的特困户张正仁对修路记忆犹新:“那时人均集资1200元,我家3口人要交3600元。我一大早就去借钱交了修路款。再穷也要修路。”
去年水泥路进村后,他豪情满怀,立志不吃低保,写下“贫穷哪由天命定,汗珠落地土生金”的励志对联。今年春节后他连续发展了金银花、苗圃、中药材、母猪和肥猪等致富项目,项项收入能超万元。“脱贫致富了,我才脸上有光啊!”
地处大巴山区的宣汉县龙泉乡罗盘村,是全县最远、海拔最高的村,进村要途经70公里的百里峡大峡谷。该村2016年成功脱贫。
说起山村巨变,51岁的村支书李永太滔滔不绝。“8.5公里长的进村公路,从2002到2005年修了3年。那时没有项目资金,又没听说过挖挖机,全靠人工,男女老少齐上阵。”
“从2006年起又花了5年,全村6个社的路全部修通了,到户路也通了。8年修路,村道社道全靠群众集资,累计人平出资七八千元。路修通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来了,国家又出钱对部分道路进行了硬化。今年还要硬化8公里,这是小康路上的头等大事。”李永太说。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