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有归属感的城市——廖俊波政和县工作记事
“每年都要给老百姓一个惊喜”
“每年都要给老百姓一个惊喜。”这是廖俊波对政和人民的承诺。
2012年9月初,县城迎宾大道改造工程因光缆问题需要与相关单位协调。廖俊波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与该单位联系,请对方提供支持。“当时已是晚上7点多,山区的冬天已经很冷,廖书记就站在城区入口等候对方,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卓陈庆回忆说。
该单位的同志被廖俊波真诚待人的精神感动,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那时候迎宾路正在改造,遇到许多要协调的问题,书记都亲力亲为。为的就是赶在工程能在春节前完工,让老百姓过一个感觉有大变化的春节。”卓陈庆回忆往事时仍抑制不住激动。
“政和真是一天一个样!”聊起那些年政和的变化,听到最多的是这句话。
77岁的黄德标老人望着修好的珠山湾大桥百感交集:“廖书记任职的那几年里,建了好几座大桥,这些桥建起来后,方便了通行,也让县城变大了。”
“从学校回家有十几分钟路程,以前没路灯,下了晚自习都是小跑着回去,爸妈都很担心。”当时就读于政和三中的学生小雷说,有亮堂的路灯陪她走夜路,曾一度是她对这座城市小小的期待。2012年底,政和启动了城区主次街道1500杆路灯改造,小雷的期待变成了现实。
按照廖俊波“建设一座有归属感的城市”的构想,2012年伊始,政和启动了31个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26.3亿元。此后的每一年,政和都有至少30个城建项目在建,年度完成项目投资在15亿元以上。主街白改黑、市民广场、文化中心等项目相继竣工;珠山湾、解放、同心等9座大桥相继建成;渡头洋、官湖洋、松源洋等3个城市新区骨干路网加快建设……
归属感,不仅仅是给百姓惊喜,更多的是对百姓关切的回应。
“我大半辈子都在又脏又乱的河边开店,现在老了却能把店铺搬进这么好的房子里,当然高兴!”5月28日,市民张大爷再次来到位于市区的捧月佳苑小区看建设进度。这是一处拆迁安置小区,老人家的新店铺将开在这里。
原来,张大爷此前租住在七星溪沿岸一家又小又破的店面里,经营着小本买卖。2015年上半年,县政府决定拆掉这些店铺,改建为沿河栈道。这涉及包括张大爷在内的46家个体户的搬迁问题。这些商户已经在此经营了20多年,而且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一旦拆迁就意味着46个家庭的生计将面临困难。拆迁工程因遭遇强烈反对而停滞不前。
廖俊波挨家走进商户了解具体情况。“虽说这些店铺产权属于政府,但我们也要考虑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并帮他们想办法解决。”最终,廖俊波帮这些商户找到了新的开店位置,并商定通过减免租金及政府补贴的方式,扶持这些商户三年。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熊山街道张承富老人身上。
2014年,因所住房屋后的河滩上脏乱差现象严重,张承富老人与周边居民商议,决定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修建一条步行栈道,以便处理垃圾。廖俊波得知此事后,主动和张承富老人面谈,积极协调了有关部门并落实了建设资金,使水泥栈道迅速建成。建成那天,张承富老人激动万分,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为“当官能为民着想”,下联为“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为“俊波您好”。
归属感,让落后太久、渴望发展的政和群众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建设中。“在城区道路施工中,群众自发给施工人员提供服务。大型变压器无处摆放,附近单位或屋主腾出场地,免费使用。看到施工人员辛苦,群众自己掏钱送上矿泉水……”卓陈庆说。
2012年11月,城市建设成效初显。70多岁的魏本伟老人看到城市面貌变化大,即兴写下一首打油诗:党的光辉照大地,五星红旗高高立/政和人民好福气,上级派来好书记/城市建设是民意,为民办事真实际/建议报社与电视,多多报道新事迹。
后来,魏本伟将这首打油诗发到廖俊波的手机上。廖俊波看到后,专门打电话感谢老魏,并回复短信:“这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谢谢!”(记者 刘辉 福建法治报记者 汤仙念 通讯员 徐庭盛)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