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冲刺期"探多样脱贫路 中国发展坐标不再倾斜
5月中旬,位于甘肃深山林区的白河村里随处可见建新房的忙碌场景。 冯志军 摄
地处甘肃海拔1700米大山深处的白河村贫困户刘招财对中新社记者说,3年前,一条十几公里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此经常会有采购商和游客慕名而来求买土鸡,使脱贫有了希望。
中国官方制定的《全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贫困地区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保障。目前,除了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正在贫困地区加紧覆盖,互联网、移动基站等设施也正陆续走进贫困的村庄。
随着近年来道路、水、电等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的日益完善,刘招财常年在外务工的儿子刘金平去年返乡归来,买了500只土鸡和7头牛,从事养殖业,一年下来有五六万元的收入。这也打破了当地人“要脱贫,靠打工”的信条。
在东号村承包土地经营蔬菜种植的袁士明,去年的家庭收入达近9万元,远高出当地平均水平。他将致富的秘诀归功于定点帮扶的农业部门驻村干部以及县里组织的种植培训。袁士明2013年承包村中的水浇地,开始了集体经营、规模化蔬菜种植,并在官方提供的各种培训和补贴政策的辅助下,逐渐做大规模,还雇佣劳力带动全村增收。
目前,中国正在全国范围建立起企业和社会组织扶贫帮扶机制,除了资金援助,这一机制更重要的目的是“扶智”,通过为贫困地区脱贫出谋划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为贫困村民提供更多的“致富”思路。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中国已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世界银行称之为“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在这个工程中,精准扶贫策、多样扶贫路,让中国万千贫困乡村有了脱贫创富的可能。
中国计划在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000多万贫困人口将在约3年时间内获得摆脱贫穷的机会。中国的执政者深知: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仅需要财富英雄的不朽传奇,还需要中国最基层、最贫困群体改变命运的平凡故事,二者都是中国发展坐标和创富拼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