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汶川孩子的9年:地震后导演记录一对羌族兄弟的成长

2017-05-12 10:23:47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成长的烦恼有时让“舅舅”也束手无策

  九年中,汶川重建工作渐渐完成,李太山所在的《见证》栏目从央视一套综合频道转到十二套社会与法频道,人员更替,“国家DV队”却基本未再着力去做回访,集体作战只能改为李太山“一个人的战斗”。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单人单机前往汶川,看看王光强一家怎么样了。最短的一次10天,最长的一次去了40天。其中,“拍摄的时间少,陪伴的时间多,”三个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爬山露营,每次爬山,空手的李太山都要摔无数个跟头,被兄弟俩嘲笑。但山顶那些有关少年趣事、人生经验的闲聊,却成了兄弟俩最美好的回忆。

  李太山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他说:“这样的拍摄当然不是力气活,我本来就是山里孩子,小时候有哥哥姐姐的陪伴,淘气的时候,一样要被父母‘混合双打’,每一次去到汶川,都让我跟着他们再次经历少年时代。”久而久之,拍摄者和被拍摄者成了亲人,王光强兄弟称李太山为“舅舅”。因为在保留了一些母系社会习惯的羌族,“舅舅”这个称谓比“叔叔”要亲许多。

  分离的时间,双方就靠书信交流。成长的烦恼有时让“舅舅”也束手无策,“他们写信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看到身边的同学玩伴纷纷辍学时,我也不知道怎样去劝慰。他们能得到的教育资源仍然很贫乏,城乡之间巨大的落差也不可能因为地震后的重建而弥合……”现实生活依然艰难,舅舅只能陪伴山里的兄弟经历沟沟坎坎。

  如今,两个孩子双双考入了大学。哥哥王光强在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系读大三,弟弟王光成在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美声系读大一。而他们的小伙伴90%在打工,有人当服务员,有人开挖掘机,还有的就在寨子里面闲逛。

  不是残酷青春片

  而是中国版的《少年时代》

  当然,这样断续的拍摄方式也错过了许多“戏剧性”的场景,比如,灾后王光强一家的临时过渡房着了火,片甲不存;王光强没考上理想的高中;王光成在高考前摔断了门牙……所以最终的《汶川的孩子》不是残酷的青春片,也不是冲突激烈跌宕的故事片。李太山把《汶川的孩子》定义为中国版的《少年时代》,“记录的是中国的变化,讲述的是中国山村孩子的成长烦恼。”在他的预想中,这部纪录片原本应该这样结尾:王光强站在婚礼或者舞台中央做主持,光成受邀歌唱表演。

  但现实中,光强的生活走向已经有所不同。高中毕业的暑假,他跟随母亲到萝卜寨附近的水墨风景区摆摊卖山货,一个月下来赚回了自己的学费——1.9万元。受到启发,大学期间他与人合伙开办了贸易公司,在微店上卖菌类、牦牛肉干等家乡土产,生意不错,目前小有盈余,不但挣出了自己的学费,还时不时能给弟弟一些生活费。对于自己的未来,他计划,“毕业后,我会继续经营微店,未来在成都发展。”

  对于这样的“意外”,李太山很平静,“我只想看看他们会成为怎样的人,这是他们生命自然流淌的方向。”

  王光强自述

  “我不知道未来将往何处 但我知道我从那里来”

  现在,大家觉得我还是非常乐观的,其实在地震之前,我是比较内向、羞涩的一个小男孩。地震对于我们一家而言,改变实在是太多太多。如果有人问我的弟弟王光成,“这个世界上你最怕的是什么?”他一定会说“怕鬼”。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地震的时候,我们身边很多人遇难了,当时我和弟弟在县城里读书,地震当天就有很多孩子被家长接回去了,我俩在学校里等了一天、两天、三天,等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和弟弟快崩溃了——没人来接,是不是爸爸妈妈都不在了?所以,当妈妈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和弟弟觉得有妈妈真的很好。在回家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恐怖的场面,很多棺材,山上有人在烧尸体,大家都说寨子里有很多灵异事件之类的,所以,到现在弟弟都怕鬼。

  开心的事情也有,比如舅舅(李太山)第一次来寨子,我觉得很神奇,从那天起我就告诉自己,长大以后我也要扛摄像机,现在我考到了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算是得偿所愿。还有一次非常好玩儿,我和弟弟几个月没有换过鞋子了,有一次偷跑进舅舅的小帐篷,舅舅进去的时候,被那股脚臭味熏得呦!

  地震之后,开始我们还挺高兴的,因为不用做作业了,过了一个月、两个月,就感觉枯燥了。所以,当我听说能去广东异地复课时非常激动。离别的时候,妈妈哭了,我第一次看到妈妈哭得那么伤心。去广东的过程中也不顺利,因为我晕车。我记得上火车的时候,我明明坐在8号车厢,可第二天醒来却跑到了10号车厢,到现在老师都还拿这件事情开玩笑。

  到了广州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山去哪了,怎么全是高楼?”当听说我们读的是碧桂园的贵族学校的时候,我彻底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在复课期间,我们去了科技馆,去了海边,去了游乐园,如果不是因为地震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去这些地方。

  所以,回到汶川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走出去,多到外面的城市去看一看。现在我也考上大学了,跟我同龄的人有30多个,可出来读书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都在村里结婚了,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感谢我的舅舅,九年之中,他像我的父亲一样,不管是在专业,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汶川的孩子》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笔财富,我老了之后看这个片子绝对会哭,地震我都扛过来了,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扛下去。在题记里舅舅写了一句词,“我不知道未来将往何处去,但我知道我从那里来”,我一直都铭记着。

  (记者 祖薇)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