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的新愿望——海丝路上的一千零一夜
八百年的飘香满屋
虽是故事传说,但《一千零一夜》所反映的背景和一些基本事实不虚。唐宋时期,大批阿拉伯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他们中包括商人、旅行家等。后来,不少人在中国沿海地区定居,繁衍生息,其中就有现年63岁的泉州香料商人蒲良宫的祖先。
据考证,蒲良宫的祖先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中东经东南亚辗转来到中国,先定居广州,后移居泉州。十三世纪中叶,蒲氏家族中的蒲寿庚,依托当时极盛的海上丝路贸易,成为泉州首屈一指的商贾,史书称其“擅蕃舶利者三十年”。那时,蒲氏族人把中国商品沿着海上丝路运到中东,又把产自中东的香料运回中国。在蒲氏家族眼中,丝路,就是“香路”,就是生存之道。
阿拉伯人后裔蒲氏在福建永春先经营的“蒲庆兰香室”。新华社记者 李腾 摄
蒲寿庚后人在泉州已繁衍至十九代,传承香料生意至今。蒲良宫是蒲寿庚第十七代孙,在泉州永春县达埔镇经营有“蒲庆兰香室”。香室内展示的降真香、安息香等香料,仍在散发昔日丝路的味道。
蒲良宫小心地捧出一本《蒲氏族谱》。他按照书中的谱系图,讲述每一代先人的故事,讲述自己从5岁开始识香辨香直至练成“蒙眼识香”的故事,讲述他如何把家传技艺传授给后人与乡亲的故事。
蒲氏后人蒲良宫演示传统制香工艺。新华社记者 李腾 摄
香室屋后的平房,是制香作坊。推开老木门,香气扑面。像往常一样,蒲良宫卷袖、碾粉、沾水、甩水,将香芯展成扇形,在香料壶内滚动,将香料均匀裹在香芯上。那份娴熟与自信,造就出一束如孔雀开屏般美丽的香花。
万里异域传香,百年技艺传承。今天,仍有一两百名蒲氏后人生活在永春,他们早已融入当地生活,但作为制香传人,他们仍像古代那样和海外香料世家交流技艺,也把中国香传播到海外。
泉州永春县一家制香厂员工在晒香。新华社记者 李腾 摄
蒲良宫的儿子蒲海星用沉香“奇楠”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并教她闻香识香。在蒲良宫眼中,“中国香的精髓就是合香,合,就是中外文化的融合”。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