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鸡毛飞上天》剧情介绍:邱岩王旭结局在一起吗?

2017-03-31 10:00:54  来源:人民网
  

  人人都是剧中人

  精品剧引起热烈反响

  这几天,81岁的义乌市场第一代经营户冯爱倩的电话快被打爆了,大家都在问:“冯姐,《鸡毛飞上天》里拦‘谢书记’车子的‘冯姐’原型是你吧?”

  电视剧中,“冯姐”为了要回被没收的货物,拦下了“谢书记”的车。这一幕让人联想到冯爱倩当年向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反映情况的故事。

  “电视剧里的那些情节,我确实经历过。”冯爱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剧里主人公坐着火车去进货,没到站要先把货扔下车的那些情节,我都经历过。”回忆起过往的辛酸,冯爱倩不禁湿了眼眶。

  与冯爱倩一样深有感触的,还有65岁的义乌市围巾协会会长何海美,剧中女主角骆玉珠卖照片的故事正是她的经历。

  1978年,电影《红楼梦》在义乌热映,迫于生计但头脑活络的她提着篮子在电影院外叫卖《红楼梦》主演的照片,“3天下来竟赚了10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笔巨款啊!”谈起往事,何海美感慨地说,要知道那时她丈夫的月工资才33元。

  就这样,“林妹妹”“贾宝玉”的剧照让何海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拥有了5万元存款。与义乌市场一起成长起来的何海美表示,没有当初的“鸡毛换糖”“提篮叫卖”,就没有现在的自己。

  其实,不止是冯爱倩与何海美,许多义乌人都在剧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无论是挑担走街串巷的吆喝声,还是小贩起早贪黑的故事,都勾起了无数义乌商人乃至浙江商人艰苦创业的回忆。

  《鸡毛飞上天》的大量剧情来自义乌商人的真实故事。它的优秀之处在于,讲述着陈江河、骆玉珠等角色的故事,又不局限于这些角色的个人命运。它关注的是一个群体,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折射整个义乌商人与时代社会的变迁。正因如此,这部精雕细琢的现实主义作品才会广受观众喜爱。

  义利并行讲诚信

  鸡毛虽轻也能飞上天

  “鸡毛最贱,可是它养活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鸡毛虽轻,可有点风,它就能飞到天上去。”这是剧中的一句话。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里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敲糖人陈金水挑着担子在风雪中走街串巷;积压的货物堆满了屋子,骆玉珠的孩子只能挤在半张床上睡觉……这些无不来自于义乌商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廿三里街道廿三里村的陈春生清楚地记得,当年每逢年底,他与哥哥都要去江西鸡毛换糖。因为过年前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是一年中收鸡毛挣钱的好机会。陈春生回忆:“我们早上吃了饭就出门,走到晚上才回来。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走在路上冻得瑟瑟发抖。”

  与剧里的“敲糖帮”一样,他们坚守“进四出六”的规矩。挣100元的时候,要想着把60元给帮助他们的人,这样才能保证一直挣到那40元。当时“敲糖帮”义利并举的道德准则,之后演化为义乌人做生意时“让利共赢”的朴素价值观。

  拍摄期间,《鸡毛飞上天》剧组深入义乌,与当地商人面对面交流,深挖他们创业的艰难过程,剧中很多细节都是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真实故事。

  时间已过去了整整38年,杨守春依然清晰地记得改革开放之初的艰难。

  “那是1979年3月,我当时担任义乌县委秘书。”杨守春当时写了一篇题为《“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又响了》的文章,发表在《浙江日报》,被誉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声呐喊”。

  随着义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青年过于金钱至上,却对义乌历史一无所知。杨守春深感长此下去,义乌的经济发展存在隐忧。

  于是,一次全市范围内的“义乌精神”大讨论开始了。

  1989年义乌解放40周年纪念会上,第一次喊出了“耕耘、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2006年,义乌市在原有“义乌精神”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耕耘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12字新“义乌精神”。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个“无中生有”的“义乌奇迹”实现的背后,蕴藏了义乌数千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包含了义乌人敢闯敢拼、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责任编辑:徐匆】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