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深入贯彻推进改革的32字方针
把准方向、敢于担当,这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中十分突出。战鹰蓝天飞行要明向,舰船大海航行辨经纬,改革依然。首先要把准方向。改革方向在哪里?在党中央的部署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中。广大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如何,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决定着改革的方向。恰如会议所指出的:要深入推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使改革服务于发展、服务于民生改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矛盾有主次,诉求有缓急,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深谋远虑观大势,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契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也要把准方向谋设计、立足全局抓大事,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在“四梁八柱”的支撑点上集中发力,以点带面,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把准方向的同时,各级领导一定要敢于担当。领导干部的担当品质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干部道德品质和能力水平的外在体现,是干部价值所系,是改革推进所需。为官避事平生耻,大事难事看担当,改革之中看肩膀。“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迈上快车道,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与矛盾日益突出,各种问题错综复杂,各种矛盾盘根错节,社会转型急剧加快。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平稳、持续的发展?如何有效解决经济高速发展所遗留的种种棘手问题?如何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如何应对老百姓对当权执政者的更高期望?这些都是当前所有干部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只有敢于担当,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敢于担当”品质的核心是“担当”。对于各级干部而言,担当,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即不怕艰难、不惧风险,积极主动地担负任务、职责、使命,勇于承担责任与失误等。不怕重担、不避责任、希望担当、主动担当、勇于担当;想做事、多做事、做好事、做成事,成为深化改革的推动者、贡献者,成为人民拥护和满意的干部,成为国家、社会和党的好干部。
亲力亲为、抓实工作。有道是:千忙万忙,不抓落实都是瞎忙;千条万条,不去落实都是“白忙”。对于各级干部来说,推进改革亲历亲为、抓实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是一门功夫。改革发展千头万绪,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这样才能抓出成效。
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已经吹响,容不得还在那里观望等待;军令状已经下达,领导干部不能只挂帅不出征。面对具体改革措施,不允许当“磨盘”,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更不能做“葫芦判”,也不能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不切实际,不做实功,不见实效,再科学的部署、再美好的蓝图也只会成空。惟有凭实立身、以实为尺,抓实工作,向实处着力,用实干说话,方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一个行动胜过一沓纲领”。不容讳言的是,改革举措落实“慢”的问题已成为困扰我们加快改革的“拦路虎”。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大力弘扬亲历亲为、抓实工作的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改革中,既要追求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又要追求夯实基础、增强后劲的“潜绩”。要增强大局意识,抓好工作落实。只要是党委、政府经过科学决策,研究决定要干的事,都要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特别是对事关全局发展、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要工作,要一步不松,一抓到底,不见结果不松手,不达目的不罢休,力争早出成效,快出成效。坚决反对一切脱离实际、虚夸浮躁、不求实效的不良作风,真正把会上定的、纸上写的、嘴上说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群众的实惠。靠实干立身,凭实绩进步,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在工作中自觉坚持,真正做到仰不愧党,俯不愧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进步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这是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