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时代华彩的中华文脉
让传统文脉在当代中国延续
2015年,百年《辞源》迎来了第三版修订本。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被称作“中国现代辞书之母”。第三版修订主编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修订《辞源》,不只是修订一本辞书,而且是重新清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文化理念和文化系统。”
丹铅点勘,字句推敲,三代《辞源》搭建了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
立足传统,活化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正在实现“可感、可知、可行、可融”的转变。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开始成为作家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从《百鸟朝凤》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批制作精美、质量上乘的电影作品将民族文化精髓融入其间;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的原创文化类节目被网友点赞“有文化有格调有内涵”;从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到非虚构文学《瞻对》,中国文坛从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的佳作频出。
——古籍与出土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见证,既承载着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又不断滋养着新的文化创造:
通过《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实施,《中国古籍总目》、《史记》(修订本)、《新五代史》(修订本)、《旧五代史》(修订本)等一大批古籍整理精品力作推出;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等研究近年来新作力作不断问世。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振兴戏曲艺术关系着民族精神的维系与传递:
2015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为戏曲发展作出政策的保障;而2016年上海昆剧团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整体搬上舞台则体现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最新成就。
——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见证了中华文化历史,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记住乡愁》纪录片、第四批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名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和乡村文脉正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和传承发展;随着“二十四节气”等一批非遗项目的申报成功,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教育是传承的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应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保护和发展“绝学”……继“书法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之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次擘画蓝图。
“以正确的方向、大师的境界、匠人的精湛,深扎专注的毅力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姿态创造我们的文化业绩。”作家王蒙所言,正是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应然走向。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