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重建户喜乔迁 “这个春节很温暖”
编者按
新春佳节,阖家团聚。
家园,是人生最美的拥有。她可能不华丽,但一定洋溢着爱,暖意融融;她可能不富裕,但一定有美好的憧憬,充满希望。
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省接连遭遇“尼伯特”“莫兰蒂”“鲇鱼”等台风侵袭,城市建设受重创,一些群众失去家园。天灾无情,人有情。危急时刻,温暖和爱的故事在八闽大地一再上演,干部群众守望相助,重建家园。
这个春节,灾区老乡过得好不好?本报记者走进各地灾后重建点为您记录:在德化,统规自建房、保障性住房新屋里,一盏盏明灯扑入眼帘,不少受灾户已在节前搬入新居;在闽清云龙乡,圆了新居梦的重建户张延财喜极而泣,为我们讲起他遇到的好心人;在“八闽楷模”周炳耀的家乡古田县卓洋乡,这里的人们将为他建起事迹陈列馆和主题公园,让英雄事迹流传后世;在厦门同安区,因灾损坏严重的金光湖景区,已经恢复“元气”开门迎客……此情此景,无不透出新的生机活力,让人感觉到温暖的春天已经越走越近。
图①:在闽清坂东镇坂东村,集中重建点河仁小区显得很是热闹。2016年7月9日,台风“尼伯特”引发的梅溪流域特大洪灾肆虐闽清,全县三分之一人口受灾,房屋倒塌8672间。半年来,全县上下风雨兼程重建家园,共设14个农村住房灾后集中重建点,确保重建户在春节前搬进新居。
新春 新居 新希冀
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通讯员 寇婉琼
2016年泉州的冬天,和往年相比更显和暖。遭受秋天两个凶猛台风的侵袭后,经过近4个月的恢复重建和休养生息,人们的生活正恢复如前。
2017年春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德化县,走进受灾重建户家中,感受新年的希冀和愿景。
山青水秀的瓷都德化,空气清新,沐浴着冬日暖阳。在外忙碌了一年的游子,纷纷携家带口回归乡土,看望亲朋,共度春节。
在厦门工作的郭盛主带着妻儿,和在广东、石狮工作的两兄弟相约回家过年。他们的家,在上涌镇下涌村。
上涌镇是德化的县域次中心城镇,去年9月接踵而至的“莫兰蒂”“鲇鱼”台风,让整个镇受灾严重,35户住房需要重建,其中22户集中在下涌村。
从镇区沿省道215线往北5公里,就到达了下涌村口,两排整齐的新建房十分醒目。“这就是下涌新村,我们的新家就建在这里。”郭盛主说,他家的老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土木房,灾后选择了统规自建。
在下涌新村建新房的受灾户有17户。“村中还有4户是分散自建,一户自主买房。”下涌村村支书郭昌文说。
郭盛主的新家有三层半,全家三代老少12口人团聚在一楼的大厅,立即让这个还没有完全装修好的新房,显得热闹又年味十足。郭盛主的父亲郭昌生笑容满面地说,房子能这么快建起来,都靠村干部支持,所以村里要疏浚河道,他二话不说,带头砍掉了自家在河边的毛竹。
说起新年的希冀,郭盛主说:“厦沙高速很快就通了,从厦门回来只要一个半小时,以后可以常回家看看了。”
82岁的赖英老人,这个春节是和儿媳一起过的。丈夫和儿子前几年相继离世,孙子都在外地工作,平日她和儿媳住在上涌村。台风中她的两层土坯房倒塌,灾后选择了原址重建。由于没劳力,又是贫困户,郭昌文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赖大娘的房屋重建问题。从找工人,到工钱担保、监督施工,都是村委工作人员一直盯着。记者在赖大娘家看到,两层房屋已经完全建好,深埋了50多厘米的钢筋混凝土地基,解除了老人心头地势低洼之忧。
上涌镇在西,水口镇在东。水口镇是国家级生态镇,著名的石牛山景区即位于此。全镇16个村,共有受灾重建户53户,其中35户选择了自主购房。
范碧英家在毛厝村的老房子受灾成为危房,她选择在县城的城东开发区购买保障性住房。去年12月30日,她以每平方米315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套78.82平方米的套房,两室一厅,春节后就可以交房。
“村镇干部做得很到位。”范碧英说,她在毛厝的两个兄弟选择在村里自建,从选址到办手续,都是村镇干部跑前跑后。
说起新年的愿望,范碧英也像很多母亲一样心急小儿子的婚事。“交房后就开始装修,然后等着儿子领个儿媳妇回来。”
在水口镇采访完,路过南埕镇,这里有个15万立方米的塌方点。记者在现场看到,道路已经恢复畅通,车来车往,走亲访友的人们匆匆而过,没有驻足停留。虽然,一边山体依然留有灾害的痕迹,而另一边山依然青、水依然绿,生活依然充满希冀。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