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两会特刊:发展成果惠民生(就业篇)
前方日志:
破解就业供需矛盾
东南网1月21日讯(福建日报驻福州记者 段金柱)据媒体报道,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今年预计同比增长30万人。加上社会上需要就业的,青年就业群体大约有1500万人左右。可见,就业形势复杂、任务艰巨。
然而,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听到许多企业感慨:“招人”容易,“找人”不易。这或许是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不对称的“围城”现象——招来的不是想要的,想去的不是自己中意的或不是企业想要的。这种就业中的供需矛盾,相较于对技术能力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兴产业企业对此有更深的体会,因为,他们想要的人才,在技术操作、管理流程等方面要求相对更高。
如何破解这种“围城”困境?我省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新大陆集团的一番探索,可资借鉴。
依靠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等核心技术,新大陆已成为我国物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新大陆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保持领先优势,必须构建起两个链条:一个是在国内外市场都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链(技术链),一个是能源源不断输出的人才供应链。
这个“人才”不仅指高端科研人员,也指在一线从事研发、生产的科技人员。然而,他们也遭遇了招不到“合适的人”的困惑:从学校招的毕业生,起点低,需要花时间、精力培训;从社会上招有经验的人员,但起点高,且一些人常把这里当作“驿站”,说不定今后就跳槽走了。
福州高校资源丰富,何不加以利用,优势互补?正是基于“创新人才需要依靠梯队培养”的考虑,2011年11月,新大陆与福州大学共同成立了国内首个物联网学院——福大物联网学院,开创了中国物联网教育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有别于很多企业只是提供资金支持的校企共建模式不同,新大陆全方位介入教学、培养过程,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学大纲的编撰、教材的编写、师资的培训、实习实践等,让“教育”与“用人”实现无缝对接。“物联网是一门新兴学科,企业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来设置课程,让专业学习更接地气。而学生掌握了实践经验,也更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者共赢。”福州大学物联网学院负责人说。
据介绍,6年来已有不少学子顺利进入新大陆工作。这类员工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步入正轨快,价值观也与企业“同频共振”。“这些员工相对稳定,无形中为我们节省了人才培养成本。”新大陆有关负责人说。
新大陆的探索为突破人才供需不对称的“围城”困境,提供了有益借鉴。特别是对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VR等新兴产业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当然,新大陆模式不是唯一的选择,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探索。但无论怎么探索,核心基点不变: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