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马尾凯隆社区:形成“1+3”党建聚合工作法

2021-02-07 15:58:34  来源:马尾区融媒体中心
  

  “福州市文明社区”“马尾区文明社区”“省级最美志愿者社区”“福州市最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一系列荣誉称号的背后,无不浸透着每一位凯隆社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近年来,凯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聚合物业管理、共建单位、志愿服务三大力量形成了“1+3”党建聚合工作法,为居民提供贴心、安心、暖心的社区服务,使居民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党建聚合物业管理 让居民住得贴心

  “物业经理,小区有许多居民违规饲养大型犬,而且在小区遛犬时不牵绳或不收拾狗的排泄物,这种情况不仅破坏了小区环境,还产生了许多安全隐患,请物业帮忙解决。”东方名城香郡小区物业在收到业主反馈后,立即发布呼吁文明养犬的温馨提示并向社区进行反馈。

马尾凯隆社区:形成“1+3”党建聚合工作法

  除此日常反馈以外,当物业遇到无法协调解决的纠纷时,也会第一时间向凯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进行求助。“如去年垃圾屋(亭)选址纠纷以及今年垃圾亭不够美观等问题,物业都向社区求助,希望社区通过召开业主恳谈会,去协商平衡各方。”凯隆社区总支部书记朱彬表示,经过各方代表沟通交流,最终都达成一致意见。

  “凯隆社区辖区内的12个小区都有物业,因此我们通过构建‘社区+物业’服务网,推行‘社区为主,物业为辅’的管理模式发动物业一起参与管理,并定期拍照上传微信工作群反映问题。同时,组织社区工作者、物管人员、楼管员在微信群零距离收集社情民意、零延迟传递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及时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难题。”朱彬告诉记者,社区虽小,但要做好服务,需要的努力却很大。

  搭建党群服务平台 让居民感受安心

  “凯隆巷无序停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社区,今天请公安局、城管局、市政中心、园林中心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就是想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能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像这样的联席会议在凯隆社区已是常见。

  据悉,凯隆社区共与20家区直部门签订共建协议,其中包括区城管局、区民政局、区住建局、区教育局等。“我们主要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充分发挥共建单位的多方优势。”朱彬告诉记者,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商议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时,社区都会及时与共建单位进行沟通交流。“我们会根据社区具体情况,不定期开展座谈会,通过围绕居民需求和当前社区发展工作存在的难题与共建单位进行交流探讨,各单位负责人也会积极建言献策,帮助社区化解难题。”朱彬说。

马尾凯隆社区:形成“1+3”党建聚合工作法

  值得一提的是,共建单位还会积极组织参与社区的各项志愿活动。“自去年开展垃圾分类后,马尾镇垃圾分类中心还定期在社区开展‘分类送礼模范邻里’活动,并为小区积极参与分类、自觉定时定点准确分类投放的居民颁发荣誉称号。”朱彬说。

  党建聚合志愿服务 让居民感到暖心

  除了优秀的社区管理,凯隆社区志愿者队伍也令人啧啧称赞。在2018年福建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最美”先进典型名单中,马尾区马尾镇凯隆社区被评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也是马尾区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社区。

  “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的互助,虽然平常但珍贵。”任爷爷一边拾捡地上的垃圾一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刚刚搬进小区时,也很诧异,为什么那么多人捡拾垃圾、参与巡逻,没有工资却这么开心?后来他每到节假日都能领到志愿者亲手烹制饺子、汤圆、麻糍……渐渐地,他从不理解到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

  “凯隆社区住着四万多名居民,是马尾人数最多的社区,辖区不但人口基数庞大,且老人和小孩的比例也很高,因此社区治理难度很大。”朱彬告诉记者,作为社区总支部书记,他深刻认识到团结各方力量的重要性。为此,他不断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子,通过整合党员、居民和共建单位等力量,已组建3支志愿者队伍,注册志愿者达520多名。“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了志愿者队伍中来,志愿服务也蔚然成风。” 朱彬表示,今后社区还将继续携手多方力量,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记者 丁林怡 文/图)

【责任编辑:徐匆】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