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脑梗!老年病"光顾"年轻人 运动锻炼是解压良方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 通讯员 陈嘉俊 陈鹭)拼多多一位女员工在回家路上突然倒地猝死,年仅23岁;儿童剧《巴啦啦小魔仙》里美琪的扮演者孙侨潞心梗猝死,年仅25岁;知名时尚博主“雅鲁藏布江女人”在飞机上因心脏骤停离世,年仅27岁……近日,多位年轻人猝死的新闻持续刷屏,引发社会关注。
猝死为何频频盯上年轻人?脑梗和心梗这些一般看来似乎是老年病的名词,为什么也搭上年轻人?记者采访了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翔飞和厦门市仙岳医院心理门诊部副主任医师吕娜,他们认为:年轻人猝死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过度紧张的工作模式密不可分,加强锻炼、戒烟限酒、愉悦情绪、充足睡眠,是预防猝死的有效方法。
猝死年轻化诱因有哪些?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六十万人猝死,而其中43%的年龄小于40岁。也就是说,猝死正在逐渐“年轻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针对日前多起猝死事件,王翔飞分析:这些人虽然身体表面上看不出什么毛病,但内部可能早已“危机四伏”。
引爆“猝死”这颗地雷的导火索有哪些呢?王翔飞点明了以下四点。
1.先天性疾病
年轻人在运动过程中,偶有突然倒地猝死,发生前毫无征兆,这很可能是由某种先天性心脏病引发的,如肥厚型心肌病、离子通道病或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因此,需重视体检,及时排除隐患,如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等征兆要尽早就医。尤其是有猝死家族史的人,更要警惕。
2.熬夜
有研究显示,每晚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的人,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是6-8小时睡眠的人的2.3倍。
熬夜时,交感神经会持续兴奋,刺激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心脏的负担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发心梗导致猝死。
3.过劳
如今,在一些行业、企业,无休止的加班、熬夜,悄无声息地吞噬“打工人”的休息时间。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的人发生急性心梗的可能性,是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人的两倍。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会让心脏和血管遭受极大的伤害,类似于熬夜的危害。
此外,年轻的朋友,尤其是女性,在工作或生活中遭遇了沉重挫折,往往心情低落,短时间内交感神经极度激活,使心脏心尖部的心肌细胞吃不消,产生暂时性的罢工现象,我们叫它心尖球形综合征,也叫“心碎综合征”。
4.寒冷
猝死和季节也有密切关系。王翔飞表示,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在寒冷的环境下,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使得心肌氧耗量显著增加。如果突然暴露于寒冷空气中,吸入大量冷空气,可能诱发急性冠脉痉挛,心脏供氧能力大幅降低。这就如同高速旋转的发动机,突然断油,必然导致发动机故障,心脏也是如此。因此,冬季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果是室外运动的话,尽可能在出门前就做好热身活动。另外,锻炼完则要及时穿好衣裤,注意保温。
如何降低猝死风险?
1.运动锻炼+健康饮食
两位专家同时提到,运动锻炼是年轻人解压最好的良方。王翔飞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如同出海,大船对于风浪的抵抗能力远超小船。因此,锻炼身体,把自己变为大船最为重要。”运动不仅能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还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每天积压的负面情绪,身心更为愉悦。吕娜强调,运动贵在坚持,还应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健康合理饮食。
2.戒烟+限酒
王翔飞说,有一个病例很典型:一个从不吸烟的20岁男孩,因为在网吧打游戏,被动吸入了二手烟。两小时后,突发胸痛,尽管及时进行了冠状动脉支架手术,但是,残留的心力衰竭使他的生活能力丧失不少。有研究表明,40岁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几乎个个吸烟。因此,吸烟与年轻人的急性心肌梗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此外,“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心肌功能异常,引发酒精性心肌病。少量饮酒或许能降低心血管风险,但每天的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g,在中国的酒桌文化中,这点酒精限量很难达成。另外,饮酒可能导致意外或者肝病的发生,所以目前认为,饮酒的总体获益几乎没有。”王翔飞指出,不反对偶有饮用少量酒精,但目标是能不饮就不饮。
3.调整睡眠+改善情绪
“大脑白天会产生代谢废物,只有在睡眠状态下才能得到清理。脑袋里堆积的废物太多,大脑的功能也就跟着衰退,甚至废掉了。晚上12点至凌晨3点是大脑清理垃圾的最佳时间。因此,十点半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睡眠是最合理的。”吕娜补充,不建议年轻朋友晚上超过十二点睡觉。
此外,吕娜提醒年轻朋友要关注自己的脾气性格。如果您是A型性格(脾气比较火爆、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做事追求完美等),可要注意了!此类性格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高相关的。吕娜指出,A型性格者要学会减压,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于人于己都多一分宽容,少一些对抗和苛求。
【链接】
靠奶茶“续命”
小心“甜蜜杀手”缠上你
本报记者许舒昕
通讯 员陈嘉俊
“没有什么困难是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杯”“喝奶茶一时爽,一直喝奶茶一直爽”……这是现在不少年轻人迷恋奶茶的真实写照。近日,长沙一名23岁的女子因为奶茶成瘾,每天过量饮用,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突然昏迷,被送进ICU抢救。上班族、学生族真的能靠喝奶茶“续命”吗?带着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营养科医师王新月。医生指出,年轻人尤其是女性还是少喝奶茶为好。
喝奶茶之所以能让年轻人产生“续命”感,咖啡因功不可没。调查显示,一杯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相当于8罐红牛和4杯咖啡。王新月表示,咖啡因能起到暂时驱除困意、振奋精神的效果,但如果长期摄入会让人产生生理依赖,“一旦不喝就会出现精神萎靡、浑身困乏等各种戒断反应。”此外,在长期保持兴奋状态的情况下,会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
除了咖啡因,奶茶里还有“甜蜜的负担”——糖分。糖能极大地刺激我们大脑中的“快乐中枢”,令人上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糖分摄入不能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而一杯正常甜度的奶茶含糖量在35克左右,已经超过了人体一天所需的摄入量。长期食用,不仅会导致肥胖、增加糖尿病、心血管风险,还会使大脑迟钝,记忆力下降。另外,奶茶中的糖分会和皮肤的胶原蛋白结合,让皮肤过早松弛,出现皱纹,加速衰老。
不少朋友也意识到了奶茶含糖量过高的问题,于是他们在点奶茶时,选择了无糖。但王新月说,实际上无糖奶茶很难做到真正无糖,因为市面上大多数的奶茶里可能并没有牛奶,取而代之的是奶精。奶精,学名“植脂末”,主要成分是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过量,不但会使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还可能增加女性患乳腺癌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概率,导致女性月经周期紊乱。对男性朋友来说,会降低荷尔蒙的分泌,影响生育能力。
此外,奶茶中过量的色素、香精对人体肝脏、肾脏器官危害极大,化学合成的色素更会对人体产生致癌性和致毒性,尤其对代谢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和小孩危害更为明显。
- 警惕!年轻人猝死的三大导火索(2021-01-11 10:05:01)
- “福州市卒中急救地图”上线 (2021-01-10 08:15:36)
- 安溪一初中生与同学扭打后猝死(2020-10-14 11:11:27)
- 初三学生体育课跑步时猝死 多地叫停学生体育课戴口罩(2020-09-11 07:56:53)
- 老人拿超市鸡蛋拒结账被拦猝死 家属向超市索赔38万(2020-08-19 14:41:45)
- 痛惜!23岁女民警倒在工作岗位,工作一年刚转正(2020-08-11 16:28:17)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