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地下蛟龙”的掌舵人

2020-08-03 16:25:38  来源:新华社
  

  正午时分,炎炎烈日炙烤着柏油路面。蒸腾的热气下,路上寥寥可数的行人加快了脚步。顺着福州地铁4号线池边站的施工便道,记者来到正在施工的盾构隧道里。本以为地下十几米深的地方会凉爽些,不想扑面而来的是一阵密不透风的湿热。顺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盾构隧道步行一百多米,记者的衬衣已经湿透了。

  走在前头的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州地铁4号线6工区项目总工程师傅鑫晖递过来一张纸巾,笑着说:“隧道里的盾构机作业时产生大量的热,虽然有风管把新鲜空气源源不断送进来,但盛夏正午时分,隧道里的温度也能达到40多摄氏度。我们的工装每天湿了干、干了又湿,到下班时,后背上都是白色的一条‘结晶盐’。”

  打开傅鑫晖的手机,最近几天的步数都在2万以上。他每天的工作需要奔走在项目部、各车站、盾构区间之间。从盾构井走到正在作业的盾构机进行巡查,一个来回就要在闷热的隧道中步行1公里多。为了做好防暑,项目工会在施工场地设置了多处“驿站”,员工可以免费自取凉茶、藿香正气水等。

  福州地铁4号线6工区全部位于闹市区,由中建海峡承建,包含2站3区间,火热的地铁施工现场与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仅一墙之隔。身为项目总工程师,傅鑫晖感到“压力山大”。虽然地铁施工规范中对于地面沉降等风险有相当严格的规定,但是,为了更好地保证项目施工质量、把对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小,项目部“自加压力”,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指标要求,确保地铁施工万无一失,打造精品工程。

  想要在项目部办公室里遇见傅鑫晖的“概率”很低。从早上8点上班,傅鑫晖就奔走在一线,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在盾构掘进过程中,我们同步进行地面巡视和沉降监测。一旦发现沉降大于我们设置的‘预警线’,就马上分析研判,采取相关应对措施。我必须时刻在一线,才能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傅鑫晖说。

  地铁在正式动工前已经做了详细的地质勘探,但施工过程中总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傅鑫晖指着陈列在项目部的一排瓶瓶罐罐说:“这些是在不同地层盾构掘进中采集到的各种渣土样本。”记者发现,短短的几百米施工区间,就出现了多种截然不同的地质,既有深灰色的淤泥,也有坚硬的花岗岩,还有砂质土层。

  不论是盾构掘进,还是车站施工,所有异常情况第一时间都汇总到傅鑫晖这儿。每到这时,他总是带头下基坑,进入闷热潮湿的隧道里排查故障,给出专业的技术解决方案。问题没有妥善解决,他坚持不离开。下班以后,傅鑫晖仍然选择继续“泡”在工地上,总结当天施工情况,并协调处理各种问题,忙碌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家是常态。

  作为地铁施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傅鑫晖带领项目团队已经攻克了100余项施工难题,同时,通过深化设计管理,累计完成了9项以上的优化。在全体施工人员的努力下,池边站成为福州地铁4号线最早一批封顶的车站之一,项目部在去年福州地铁4号线施工单位综合考评中获得第一名。

  1984年出生的傅鑫晖感到最亏欠的,是自己的家人。“每天回到家已是深更半夜,孩子早已入眠,只有早上上班前可以陪他玩一会儿,但家人都对我十分支持。身为福州人,能够参与到福州地铁建设中,为市民尽快乘坐上安全、便捷的地铁出一份力,一切付出都值得。”傅鑫晖说。(新华社记者 陈弘毅)

【责任编辑:苏雪容】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