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让“土疙瘩”变“金豆豆”

长乐鹤上镇擦亮“番薯”金招牌

2021-10-18 23:06:54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沐方婷 余少林
  

长乐鹤上镇擦亮“番薯”金招牌

  鹤上镇村民从田间拔出番薯。陈佳惠 摄

  福州日报见习记者 沐方婷 记者 余少林 通讯员 陈佳惠

  400多年前,“甘薯之父”陈振龙将甘薯引进家乡长乐鹤上,缓解了一场饥荒;400年后的今天,这个乡镇将甘薯变为“金豆豆”,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路。近日,记者走进长乐鹤上,看小小番薯的前世今生,探鹤上乡村的振兴密码。

  引入:一根薯藤缓解闽中饥荒

  甘薯,因由“外番”引进,故称“番薯”,引进之人便是明朝商人陈振龙。

  1593年,正值明朝万历年间,闽中大旱。此时的陈振龙在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看到当地种植的薯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他联想到家乡亲人食不果腹,便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然而,当地政府禁止带薯出境,陈振龙只能冒着被杀的危险,将斥巨资购得的几尺薯藤绞入吸水绳,藏匿于船中,历经7个昼夜的航行,将薯种带回故乡长乐鹤上。薯种试种便大获成功,推广之后缓解了闽中饥荒。

  为纪念这段历史,鹤上镇修复完善陈振龙故居及周边景观,挖掘古厝内涵,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生根:小小番薯一年创收400多万元

  小小番薯,曾拯救万民于饥荒,也是青桥村村民陈顺乐眼中的“金豆豆”。

  一垄垄齐整的番薯地枝叶正茂,陈顺乐拨开表层浅土,红通通、肥嘟嘟的番薯露了出来,1株番薯秧下足足结出7个番薯。“这一株估计就能收5公斤番薯。”陈顺乐期待着丰收。

  陈顺乐告诉记者,他对番薯有着特殊的感情。上世纪50年代大饥荒时,他们一家人正是靠着不到一亩的番薯得以生存。近年来,陈顺乐和村子里的其他农户整合青桥村200多亩的土地,全部种上番薯,每亩三四千公斤的年产量,增收上万元,着实改善了村民生活。

  不仅是青桥村,如今鹤上镇种植了800多亩番薯。享受着夏季充足的光照,环绕着疏松的沙质土,鹤上的番薯皮光洁、薯块大、口感软糯、甜度足,年产量可达200多吨,每年创造经济价值400多万元。

【责任编辑:陈颖】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