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军入闽:开创福建苏区新局面
东方军司令部旧址(泰宁)朱海华 摄
大田乡少年红军展览馆蔡两坤 巫美萍 摄
盛夏时节,英勇东方军陈列馆刚一开放,便成为三明泰宁的最新“网红打卡点”。泰宁县博物馆副馆长朱俊杰告诉记者,这是我省首座全面展示东方军的历史主题陈列馆。
1933年7月至9月和1934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组成的东方军两次进入福建实行东征作战。东方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滕代远、杨尚昆等率领的,以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为基干临时组编而成的一支红军劲旅。东方军指战员奋力苦战,顽强搏杀,取得了辉煌战绩,削弱了国民党军的力量,为在福建恢复老苏区和开辟新苏区,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东方好区域”
在泰宁县城边缘的一座寺庙背后,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房子,曾是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泰宁),今年3月,入选全省百个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
80多年前,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曾在这里召开过多次重要军事会议,指挥东方军作战。
毛泽东同志在1931年6月底至7月初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从建宁发出三封指示信,将三明的宁化、建宁、清流等东部地区确定为工作区和筹款区,是“在这区域长期工作计划”的地方,并概括性地表述为“东方好区域”。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临时中央提出“分离作战”的方针,“两个拳头打人”,将红一方面军主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后称中央军)在抚河、赣江之间地区作战,一部分称东方军入闽作战。
东方军入闽主要有三个任务:“筹款百万、赤化千里”“创造百万铁的红军”“把红旗插到福建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1933年7月1日,红一方面军决定以红3军团为主组成东方军征战福建,开始在闽西地区的作战。9月底,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东方军又奉命回师赣南,参加战斗。
1934年1月,东方军第二次挥师入闽,驰援由蒋光鼐、蔡廷锴发动“福建事变”而建立起来的福建人民政府。2月东方军再次在泰宁集中集结休整,准备离闽返赣,投入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
东方军入闽作战前后两次,虽然时间不长,但战果显赫。共歼敌8个团,俘虏7800多人,缴获枪支7500余支,以及大量物资,并在苏区筹款百万。东方军经过泉上、朋口、洋口、延平等战役,恢复了连城、清流、宁化、泰宁4个县的红色政权,开拓了将乐、顺昌、延平、沙县等地区。其间,先后建立了3个县革命委员会、20个区革命委员会和上百个乡革命委员会。
军史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东方军入闽的军事行动,扩大了苏区版图,使闽西、闽北两块苏区连成一片,开创了福建苏区的新局面,三明也由此成为全域中央苏区。
泰宁苏区空前繁荣
东方军入闽,部分实现了“把红旗插到福建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的任务目标,也让泰宁苏区从敌我拉锯争夺的前沿阵地,上升到战略后方的重要位置。至此,泰宁苏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后方,成为稳固的苏区。
随着东方军打开将乐、顺昌、洋口、沙县等地后,从战斗中缴获的布匹、食盐、西药等物资都集中到泰宁,泰宁成为建宁警备区和闽赣省的物资供应中心以及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
“1931年,泰宁县成为苏区,但它位于苏区的东北角,是敌我拉锯争夺的前沿阵地。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工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市面萧条。”朱俊杰说,从“处在战争的最前线,唯一的中心任务就是战争”的前哨阵地上升为战略后方,为泰宁苏区经济建设创造了安定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自此,泰宁苏区经济社会空前繁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933年8月,在红军工作团帮助下,泰宁全县各区开展第二次分田运动,到9月,全县已有42个乡分了田地。1933年,全县粮食产量比上年增产20%,不仅保证了军需民用,还储备了不少战备粮。
11月初,在组建少共泰宁县委的同时,县苏维埃政府也迅速恢复和重建了泰宁职工联合会(总工会),城区手工业工人先后按行业组织了十几个行业工会,在县总工会的领导下,努力发展生产,创办了一些军需民用的工厂和作坊。“这些工厂虽然生产规模不大,却是泰宁县有史以来第一批创办的公营工厂,具备了国营工业的雏形。”朱俊杰说。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红军一到泰宁就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始创办各种学校。1933年底,全县农村普遍设立了列宁小学。有的地方还开办了业余夜校和工农识字班,土地革命的歌声飘荡在苏区的上空。
泰宁苏区人民踊跃加入红军队伍。1933年9月18日,在县委、县革委会召开的纪念“九一八事变”两周年群众集会上,城区就有60余名青年报名参军。次年1月,泰宁又开展“扩红突击月”运动,全县参加红军的共有1000余人,壮大了红军队伍,充实了革命力量。
记者感悟
用奋斗铭记历史
行走在泰宁,随处可见当年红军活动的遗址。
眼前,游船划破大金湖平静的湖面。背后是曾经的战壕,当年的枪炮声仿佛还在耳边。
梅口镇的干部告诉记者,这是梅口阻击战的遗址,处于当地地势最狭窄的部分,可以远眺原梅口集镇,是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当年战壕所在的青山,已经成为森林康养基地。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这里漫步绿道,眺望金湖,尽情“森呼吸”,也同时接受党史教育。许多人感慨道,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新桥乡岭下村,1934年发生了激烈的岭下阻击战。村内先后共有28人参加了革命斗争,6人光荣牺牲。这些年,乡里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老游击队员黄炳茂的故居被开辟为“游击队之家”,向世人展示他当年革命的经历。关于他的“一杯米酒”的故事更是远近皆知。
如今,已实现脱贫的岭下村正在迈出振兴的新步伐。49岁的村民黄远光从上海返乡,发挥特长,承包了村里的红军食堂,重操酿酒旧业。去年8月酿的五六千斤米酒早早就卖光,今年他打算把产能扩大到3万斤。乡里的干部也没闲着,刚起步时,为了打开销路,将酒肩挑手提到厦门去展销。他们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把“一杯米酒”做成产业,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铭记历史,更加努力奋斗。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地干部群众正沿着革命先辈前进的足迹,用勤劳的双手为老区苏区打拼一个更好的明天。
(记者 朱海华 方炜杭 徐文锦 通讯员 陈启芳)
- 历尽苦难 淬火成钢——苏区精神述评(2021-07-29 08:16:46)
- 三明建宁:“红土地”的绿色发展(2021-06-22 11:29:06)
- 央媒聚焦闽西红土地(2021-05-20 08:27:48)
-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聚焦龙岩:让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2021-05-19 09:41:55)
- 尹力在长汀调研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老区苏区发展(2021-05-19 08:14:17)
- 福建:老区苏区,一个都不掉队(2021-03-23 08:38:41)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