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岸到上网 “连家船民”的幸福生活
拼版图片。上图为历史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宁德市霞浦县,“连家船民”一家子共同生活在船上。下图为2021年6月4日,福安市溪尾镇溪坯村外的一条连家船正在靠岸。连家船现在只是船民的交通工具和临时的家。新华社记者庞梦霞 摄
吹着6月咸鲜的海风,福建省福安市溪尾镇溪坯村的生蚝养殖户刘德仁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在半咸半淡的内湾浅滩外,他带领10多名工人放苗、粘蚝、吊养,等待两年后这一批蚝苗的收获。
千百年来,福建沿海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以船为家、终日漂泊的船民,他们被称为“连家船民”,刘德仁正是其中一位。20世纪90年代末,福建省推进“连家船民”上岸工程,一系列惠民政策持续至今,船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刘德仁面容黝黑。他生于海上,35岁以前的全部生活几乎在海上度过。父母、7个兄弟姐妹和他一起生活在不到14平方米的竹篷渔船里。
“除了生病和念书,几乎不上岸。”刘德仁回忆,上学时他赤着脚穿过滩涂,走1小时才到村里的小学,穿着全家孩子一年四季仅有的一套像样的衣服。刘德仁说:“我们最怕台风,船上的东西都被吹走,人也差点被吹落。”
直到1998年,随着“连家船民”上岸工程的开展,刘德仁的生活安稳下来。上岸后,船民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当地政府填滩造地,许多村落从无到有。船民们没有自己的家,政府按照一户一宅60平方米无偿提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并提供建房补助3000元。
“以前在海上漂泊,现在建房还有政府补贴。”已经盖起新房的刘德仁说,“孩子住在家里,我们出去捕捞也安心。”
船民们依然靠海吃海,但“吃法”已经升级。部分船民没有在岸上讨生活的本领,政府引导他们向“牧海耕田”转变。上岸后,刘德仁养过海蛎和海带,逐渐摆脱极端困苦的生活。近几年,在村里帮助下,他又学习起生蚝育苗技术。
想要扩大生产,他苦于没有启动资金,金融机构提供的“渔排贷”等特色低息贷款解了难题。刘德仁贷款20多万元,建起2000多平方米的生蚝养殖场所,目前年利润超过10万元。
近年来,宁德市还积极推动以人才带动技术进村,致力于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渔民。
毕业于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的江连斌是“连家船民”的子女。毕业后,他回到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策划直播“赶海”,联合“90后”郑玲凤一起在互联网平台开设账号,为家乡海鲜“代言”。账号上线1个月,就吸引数百名粉丝关注。他们还利用线上平台多渠道销售海鲜产品,带动同村渔民增收致富。
“连家船民”已彻底告别“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溪坯村、下岐村人均年收入由上岸前的几百元增加到如今2万多元,福州、宁德、莆田、泉州、漳州等地的数万“连家船民”告别了风雨飘摇的生活,开启从“住下来”到“富起来”的新生活。
(记者 庞梦霞)
- 霞浦连家船民:扮“渔模”喜致富(2021-05-10 09:29:08)
- 罗源:连家船民又乔迁(2021-02-19 10:35:06)
- 宁德丨上岸的连家船民(2021-02-02 16:19:37)
- “连家船民”上岸定居 中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更要富起来(2020-11-09 10:03:40)
- 告别“潮水班” 连家船民上岸记(2019-12-09 14:46:55)
- 看过闹海的哪吒,这个“闹海”的群体了解一下?(2019-11-19 10:37:53)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