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团下乡送技术 闽清雄江甜蜜事业 “蜂”回路转
福建农林大学缪晓青教授在闽清雄江镇凤山村提供养蜂技术指导。记者 吴晖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
“我时常开箱查看蜜蜂,就担心有什么闪失。”
“可不能太频繁了,巡查蜂箱得有个度。过频查看蜂箱会干扰蜂群的正常生活,破坏巢内的正常温度、湿度,极有可能导致蜜峰‘离家出走’!”
日前,记者随市科协组织的省市学会专家乡村振兴科技帮扶团,从市区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闽清雄江镇凤山村。一下车,福建农林大学缪晓青教授就与凤山村蜂农林齐端聊了起来。
此次,由省市各学会专家组成的乡村振兴科技帮扶团深入田间地头,实地为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把脉开方”,专家们实地查看、并积极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
献策:发展林下养蜂
雄江镇位于黄楮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保护区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2012年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到凤山村,站在高岗上,空气中不时飘来阵阵花香。闽清县科协负责人介绍,雄江镇植物品种丰富,有果树500多亩、油茶1000多亩等,还种有紫云英、柑橘、脐橙、乌柏、桂花、榉树、槐树、桃树、李树等。
“林下养蜂是目前养蜂较好的生产模式,无污染、不占耕地、不耗粮食,是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色养殖业,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雄江镇蜜源丰富,远离闹市,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好、气候温和,很适合发展林下养蜂产业。”听罢介绍,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省市学会专家们纷纷表示,雄江发挥地理优势,发展“林下养蜂”产业有前景。
症结:技术基础薄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养蜂投资少、门槛低,当地蜂农大多自学养蜂,目前雄江镇有近80户养蜂户、蜂群4000多群。
由于饲养模式多以家庭式为主,普遍缺乏养蜂技术,管理不到位,蜂群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蜂农对养蜂场地选择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依据,对蜜蜂品种缺乏选择性,没有优质品种。此外,受缺乏备用场地、采蜜范围小、采蜜时间短等因素影响,当地蜂蜜产量波动较大。
养有70多箱蜜蜂的林齐端说:“销售渠道单一,销售价格受制于中间商,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也是困扰我们蜂农的一个问题。”
开方:专业化和品牌化促增收
面对存在的短板,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定期进行实地科技指导、帮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提供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技术,指导蜂农科学选择养蜂场。
省市专家也积极建言献策,缪晓青便提出对蜂蜜浓度进行提升,当地丰富的水果可加工成蜜饯,他还提出,水果加工成蜜饯前,可先提炼精油,帮助蜂农提高收入。
雄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养蜂产业,将其作为林下经济主要扶持产业之一,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牵头组织成立各村益农信息社,及时发布产品信息等。当地养蜂带头人吴荣淮说:“我们引导成立了雄江尚峰、梅峰等养蜂合作社,正努力发挥合作社和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做好技术服务和信息共享。目前,已入社的养蜂户有50多人。”
据介绍,雄江镇政府计划扶持建设小型蜂蜜加工厂,对原蜜进行加工包装,统一注册“黄楮林”蜂蜜商标,推动养蜂这一甜蜜事业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切实增加蜂农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 从农村小伙到技术大拿,这名90后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2021-04-09 09:57:24)
- 祝贺!福建又有两名专家教师入选这项国家级名单(2021-04-01 16:22:39)
- 新型柔性X射线成像技术有望突破国外技术限制(2021-04-01 09:38:03)
- 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要在全球范围继续寻找可能的早期病例(2021-03-31 15:20:15)
- 福建:高企,跑出创新加速度(2021-03-24 11:32:08)
- 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2021-03-18 08:26:49)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