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四处古遗址设立界桩标识牌
东瑶古窑址文物保护范围界桩安装现场。
安装中的集美寨遗址文物保护标识牌。
设立好的高崎寨遗址文物保护标识牌。
立好的界桩。
喜欢研究古遗址的何煜,得知厦门对4处市级古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安装界桩、标识柱和标识牌的消息,很是兴奋,他利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特地前往这4处古遗址“打卡”。何煜说,“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厦门这种做法点赞。”
遗址是最为直观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遗产类别,不仅是古代先民不断劳动创造和改造自然的重要遗迹,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厦门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由于散落在各处的遗址有的地表特征不明显,在只设立保护碑的情况下,容易被侵占或破坏。
为了让社会大众更直观、明确了解古遗址的位置及保护范围,日前,市博物馆根据已公布的文物保护规划对4处市级古遗址类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界桩、标识柱和标识牌的设立,包括东瑶古窑址、许厝古窑址、集美寨遗址和高崎寨遗址。这种做法在我市尚属首次尝试,意义重大——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文物保护范围,起到警示和保护作用,提高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有助于大众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起到参观古遗址的导览作用。
遗址面积大 稍不注意就会被破坏
一直以来,文物工作者都面临这样一道难题:古遗址由于观赏性不高、历史文化内涵不易体现、保护成果不具体、与城市建设和社会关联不紧密等问题,导致群众关注度不高。市博物馆副馆长郑东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遗址面积较大,且位于村庄或居民区里,竖立一块保护碑,无法让民众了解到整个遗址的红线保护范围,稍不注意可能就破坏了遗址。
以面积最大的海沧东瑶古窑址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文物部门发现在东瑶村和相连的周窑村的山坡分布有大量古瓷片和窑砖等,并有两条龙窑遗迹,经考证,是宋朝时期以生产青釉和黑釉瓷的古窑址,是当时重要的外销瓷窑址。该古窑址遗迹、遗物分布于村落中部和东南部,与村民居住区、种植区相连,由于村庄修路建房,以及地表长年受雨水冲刷,破坏较为严重。为此,市博物馆考古人员沿着东瑶古窑址保护范围(总面积在68000—70000平方米)边界,在遗址附近的村道旁、出入口设置5座文物保护标识牌,在文保单位保护范围红线图所标示的节点处设置25个界桩,在界桩无法落地的地点附近和重要遗迹处,设置了5个标识柱,文物保护标识牌5座。“通过这些落点,可以很快速地将纸面上的红线图转移到地面上,更明确地向大众展示古窑址的保护区域。”市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部副主任王蒙说。
持续近半年 设置近百个界桩、标识柱和标识牌
此次设置工作持续了近半年时间,从红线图核对、现场踏查、形式设计、内容论证到石材选择、字体确定等,既遵循文物保护碑制作的有关规定,又尽量考虑保护标识的亲民性和可读性。市博物馆创新设置的文物保护标识牌,明确标示了遗址名称、文化内涵、保护范围的区域图和界桩、标识柱设立位置,以及文物保护的法律依据和该遗址保护要点等信息,让文物保护宣传融入到自然景观、景区和社会生活中。此项工作经市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在落地安装过程中还得到了当地镇街、集美校友会及文物协管员的积极配合,质疑的村民群众经文物考古人员耐心解释后也予以理解和支持。
据统计,此次涉及的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82100平方米,共设置界桩、标识柱73个,文物保护标识牌16座。
延续历史文脉 需要全社会共同保护文物
统计显示,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厦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98处,其中,41处为古遗址,它们以或斑驳、或残缺、或逐步消逝的状态,在高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渐显落寞。
“不能让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在我们这代人眼前消失。”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李云丽表示,此次安装文物保护标识牌、界桩及标识柱,是我市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四点要求——“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
设置文物保护标识牌、界桩及标识柱都是有法可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有明确规定。李云丽说,通过这项工作,能够对古遗址进行更加精细化的保护,使其保存更加完整,利于延续历史文脉,留下厦门这座城市亘古不变的精神载体。今年,我市将继续对古遗址开展保护标志安装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遗址简介】
东瑶古窑址
发现于1981年,包括东瑶窑址和周瑶窑址,是厦门较早发现的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该窑址规模大,烧造时间长,主要产青釉瓷器及少量黑釉瓷器,与汀溪窑址同属于同安窑系,是厦门重要的外销瓷窑址之一。
许厝古窑址
发现于1997年,是唐至五代时期以烧制青瓷为主的窑址。主要产品有青瓷碗、碟、壶、罐、灯等,多为素面,器形丰富,制作精良。该窑址是厦门地区年代较早的窑址之一,对研究厦门古代窑业技术的发展和厦门开发的历史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高崎寨遗址
地处扼守厦门岛的战略要地,建于1655年,是明末清初郑成功部队屯防兵寨之一。寨内建筑今已不存在,仅南侧及西北侧保存多段石砌寨墙。寨南面中间有藏兵洞一处。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军水师围攻厦门,驻守于此的郑军协同郑军各部大败清军于高崎海上。
集美寨遗址
又称“延平故垒”等,建于1679年。位于集美学村浔江海边的延平楼(集美中学校舍)前。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5月,郑成功军部将刘国轩为加强岛上防务,受命建造浔尾(集美)寨于此,使之面临浔江海域,与禾山之高崎寨互为掎角,共守厦门岛。集美寨现存南寨门,寨门内侧旁的岩石上,有陈嘉庚嘱人题刻隶书“延平故垒”四个大字,落款“民国二十年冬”。
(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图/市博物馆提供)
- 福州长乐九头马古民居 百年建筑古韵悠长(2021-02-20 16:55:50)
- 厦门轮渡服务游客超15万人次 "轮渡商城"打造旅游新模式(2021-02-20 08:52:52)
- 厦门机场迎送旅客逾12万人次 节后返程客流高峰将持续两周(2021-02-20 08:52:51)
- 春节期间厦门消费市场红火 26家主要商场揽金近亿元(2021-02-19 10:28:01)
- 厦门历史风貌建筑将穿上"防火衣" 先在鼓浪屿试行两年(2021-02-19 10:20:23)
- 厦门中小学幼儿园22日如期开学 不推迟也不上网课(2021-02-19 08:36:30)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