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老艺人建起非遗展示馆 闽剧后台有啥秘密带你去瞧瞧

2020-07-30 07:47:43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朱榕 林怡
  

老艺人建起非遗展示馆 闽剧后台有啥秘密带你去瞧瞧

欧成斌展示闽剧头盔。记者 朱榕 摄

  福州日报记者 朱榕 实习生 林怡

  “我8岁就进入闽剧团学艺,能在有生之年做成这件事,作为闽剧人,我感觉真的很痛快!”昨日上午,阵阵热闹的腰鼓声中,晋安区非遗(闽剧)展示馆在寿山乡石牌村乡村大舞台艺术中心成立,发起人、晋安区闽剧团团长欧成斌终于完成一桩夙愿。欧成斌是从艺60余年的闽剧老艺人,他干的这件事,就是让福州人撩开门帘,进入闽剧的“后台”。

  数百件图片实物

  揭示闽剧后台秘密

  晋安区非遗(闽剧)展示馆位于石牌村乡村大舞台,原是一处礼堂,中间是舞台和观众席,后台是剧团平时放置服装道具、更换戏衣、休息、化妆的地方,如今被欧成斌辗转腾挪出一间展示馆。里面设置了闽剧发展简史、文化艺术、名艺人、剧本、服装道具5个板块,200多张资料图片、450多件文献资料和实物,展示着闽剧的“前世今生”。

  “老欧在舞台上站了一辈子,又是个热心肠,真为他办成这事高兴。”国家一级演奏员、闽剧作曲家郑传熙是欧成斌的老朋友,昨日也来到现场。

  很多老福州都有看闽剧的记忆,不少人更是从小就想溜到后台,看看普通人变“艺术品”的神奇“魔术”。

  在非遗展示馆内,偷溜到“后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除了戏衣、包头、头屏、挂须、各式兵器等服装道具,幻灯机、舞台灯、风机、雨机、喷雾机等舞美设备,还有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使用的各类戏箱、茶担,不同年代的磁带唱片,甚至还有曲谱、戏本。可以说把一个剧团的所有“家当”都搬到了展示馆。

  找齐这些材料花了欧成斌不少心血。“可以说把剧团的仓库都翻了个底朝天,还有不少老前辈对展示馆建设提出意见,踊跃捐赠文献资料和实物。”欧成斌说,闽剧文化博大精深,有400年的历史,真正研究细致得花几年功夫。

  闽剧“活历史”

  为保住“火种”奔走

  欧成斌今年已71岁高龄,8岁学艺,师从“武生泰斗”陈春轩,可以说是一部闽剧的“活历史”,既经历过上世纪70年代无戏可演的阶段,也见证了闽剧在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和后来的萧条。

  “70年代,全国只有八部样板戏可唱,当时闽剧很多剧目统一按京腔来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一度进入衰落期。”欧成斌回忆,后来恢复唱戏时,戏服没及时置办,演员只好用雨鞋当皂鞋、穿雨衣当戏服。1990年他接手晋安区闽剧团时,闽剧发展得红红火火,一个月最多能演出40多场,演员工资也前所未有地高涨。

  可惜的是,因为后继无人,观众锐减,闽剧开始走下坡路,剧团也举步维艰。但欧成斌一直做着各种努力,创办郊区少年班、成立闽剧艺术学校,前后培养出2000多名学员,想以微薄之力为闽剧挽留最后的辉煌。

  2006年,闽剧界为一个消息所振奋:闽剧作为地方戏种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也加大扶持力度,多次拨款,让闽剧团参与文化惠民演出,有戏可接。欧成斌肩上更多了一份责任感,保留闽剧的“火种”,让闽剧与时俱进,在传播中活态继承。

  植入社会治理功能

  让闽剧“活”起来

  昨日,展示馆外,一出新编的闽剧折子戏正在舞台上演,观众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后台是静态的展示,前台是火爆的演出现场和生动的活态传承案例。一静一动,不仅道出了闽剧前世今生,还勾勒出未来的“新生”。

  石牌村乡村大舞台就是欧成斌“曲线救国”的一个成果。这也是晋安区探索台湾社区营造经验本土化的一个试点项目。“戏剧本来就是劝恶扬善的功能,新编戏剧紧扣时事热点,也能为乡村治理、营造文明乡风作出贡献。”欧成斌说,由政府买单,村民受益,闽剧也得到传承,这是一举三得。

  朋友们都为欧成斌的身体担心,但他总是歇不下来。对他来说,闽剧起先是一门营生,后来是艺人的坚守和担当,如今是对福州地方文化的一份守护。

  欧成斌希望借助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落地晋安区、石牌村的机遇,有更多人认识、了解、爱上闽剧,让乡村文化得到弘扬,让闽剧在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中,探索传承的正道。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