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权:军档收集第一人
刘义权像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记者 黎云)刘义权这一生,做了三件事:扩充和建设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制定形成军队档案收集工作制度,为中美军事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这三件事,刘义权用一生在谱写。
刘义权,四川德阳人,1968年入伍,原解放军档案馆馆员,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获得解放军档案馆专业最高奖——“兰台奖”特等奖,被誉为“军档收集第一人”。
从事档案工作38年,刘义权的脚步遍及全国300多个县市,征集和接收了83万多份我军历史档案,涵盖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涉及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手迹,有各个时期的作战文书、命令,有红十三军、红军平汉线游击队等红军零散部队的档案珍品等,大大扩充了我军档案资源体系。
借助这些档案,查找出近万名我军失踪和牺牲人员下落线索。
多年同档案打交道,刘义权意识到,要做好档案收集工作必须从制度上探索体系建设的有效办法。为此,他主笔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接收文书档案细则》,内容涵盖档案接收工作各个方面。
这是我军第一个系统规范军队文书档案移交、接收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对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美两军档案合作拉开序幕时,刘义权已经退休。因具有查询我军失踪和牺牲人员档案的经验,他被返聘为中美军事档案合作办公室专家成员。
这期间,刘义权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得知病情后,他对馆里领导提出的唯一要求是不要声张,他要把剩下的档案全部查完。“我是个唯物主义者,对生死看得很明白。”刘义权说,“如果我累死了,那也是我自愿的。”
经过两次手术,刘义权又坚持工作了8个月,完成5000多份档案的查阅。查找出的涉美档案信息,对美方查找朝鲜战争前后失踪人员下落提供了重要线索,推进了美方战俘和失踪人员的搜寻工作,为推动中美两军务实性合作作出了贡献。
2010年1月28日,刘义权病逝。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和不同形式,表达对他的敬重之情,也永远铭记这位“军档收集第一人”——“他置身于浩如烟海的档案库,一条板凳、一张桌子、一把放大镜、一双白手套,陪伴了他38年。他用献身式的拼搏,坚守平凡,创造非凡。”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5日10版)
- 张宁海:“请跟我走,我来为大家照亮……”(2020-05-15 09:36:49)
- 邰忠利:纵身一跃感天地(2020-05-15 09:35:49)
- 罗阳:忠魂赤子心 航空报国情(2020-05-15 09:33:34)
- 邱成龙:献身使命的科研先锋(2020-05-15 09:31:15)
- 陈锡华:与毒贩搏斗至生命最后一刻(2020-05-15 09:30:09)
- 杨善洲:“草鞋书记”筑起绿色丰碑(2020-05-15 09:25:41)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