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补短板 提升幸福感
福州市城乡建设局扎实推进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南台大道北园互通。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
又到年末,盘点这一年的城市变化,内河越变越美、交通越来越畅、城乡越来越整洁,是不少市民的共识。这些“颜值”和品质的不断升级,得益于我市持续推进的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市城乡建设局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拥堵、内涝、污染等问题,用“补短板”的“组合拳”,让各个角落的“小变化”汇聚成城市品质的大提升,为群众送去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全域规划 细处落脚
“民生基础设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设施完不完善、建得好不好,关系着市民的幸福感。”市建设局发展计划处处长高华敏说,“补短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这与主题教育的最终目的一致,“何谓‘补短板’,那就是群众期待什么建什么、哪里短缺补哪里。”
面对点多面广的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市建设局围绕工作目标展开全面规划,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牵头实施交通保畅、水环境治理、供水安全、防洪防涝、城乡洁净、管网建设、景观提升、配套服务、智慧城市等九大工程。同时,结合城市发展特点,连片旧屋改造工程、滨海新城建设和脱贫攻坚也同步推进。
“这些工程和项目,都是我们深入一线花精力、动脑筋去摸排确定的,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任务目标。”高华敏说,这些项目又细化为城市道路、雨污水管网、供水管网、燃气管网、绿道、地下综合管廊、公园绿地、公共停车泊位、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村庄污水治理、公厕建设、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试点等16项指标逐一推进,力求打出最有力的“组合拳”。
创新机制 联动推进
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市,上千个项目与各县(市)区和20多个市直单位紧密相关。如何做好项目统筹、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在主题教育中,市建设局重点针对落实不到位的短板,精准发力,让最短的“木板”加长。
“任务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方法。”高华敏说,以往推进项目时,各单位容易“单打独斗”,眼下,经多轮工作方案优化,各过程各环节责任均落实到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首先是创新联动机制。通过构建牵头单位(市建设局)、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三方联动机制,形成“一个平台、三方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通过平台,将全市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统一数字化跟踪管理,项目申报、进度报送、数据提取、分析等各环节,均能“一站式”管理。
为畅通沟通渠道、避免“各自为政”,微信联络群、分管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等一一明确,形成“线上+线下”的工作联系模式,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为细化任务分解,市建设局牵头印发了《2019年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将1219个项目的任务目标、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逐一细化、量化,让工作有据可循。
聚焦实效 精准出击
“完善城乡民生基础设施,不是说说而已,要把财力、精力真正用到发展和民生急需领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高华敏说,自2017年我市加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来,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项目不断建成,“补短板”成效持续显现。
据了解,2017年我市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完成投资579.9亿元,2018年完成投资955亿元。其中,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新建公共停车泊位、新建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新建改造雨污水管网、建设城乡公厕、新建绿道等为“必选项”,将市民关注的短板一一补齐。
翻开今年的“成绩单”,1月至10月,全市九大工程完成投资760.2亿元,争取全年投资额突破900亿元。按目前进度,今年的城市道路建设将超过178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将超过195公里,串起的绿道超过137公里,公共停车泊位超过1万个,老旧小区改造将完成60个以上……
“今年是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第3个年头,明年将迎来决胜年。”高华敏说,随着一个个补短板、惠民生项目的建成,为群众带来切切实实的幸福感、获得感。围绕新目标,市建设局将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持续加快“补短板”工作步伐,配合机制完善与责任夯实,保质保量完成建设目标,让民生福祉的保障网越织越密。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