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遗产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与保护成世界遗产大会焦点
昨天(17日),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自然遗产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与保护成为专家们讨论的焦点。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加大对自然遗产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作为本届世界遗产大会的第一场边会,专家学者围绕《滨海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分享了参与保护调查的经验。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国的滨海湿地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支撑着具有国际意义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上的数百万迁徙水鸟,还孕育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正在围绕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保护经验,开展沿海多省市的联合湿地保护行动。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 严承高: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这是在中国的一个沿海地区,都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也是经济高速发展地区。所以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但是我们为了保护生态,我们还是大力推进沿海区域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栖息地的保护,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据专家介绍,目前全球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城市和接近70%的人口分布在沿海区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受人类影响突出,滨海湿地区域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系统的脆弱区,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
国家林草局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湿地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 雷光春: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我们每一个人喝的淡水,必须靠湿地来净化,来供给。我们生存的每一个城市最美好的环境,最好的地方,它都和水有关系,它一定是健康的湿地。现在我们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也要靠湿地,它的碳汇效率也要靠湿地改善小气候。
据介绍,中国将于2022年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遗产地,推动全球共同守护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路线。专家指出,我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通过自然遗产的保护,实现了人类共有财富的保护,也助力了脱贫攻坚。目前,中国正以自然遗产保护,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 章新胜:看起来是一个中国涉及四省两市滨海地区,潮间带湿地的一个保护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实践,中国不仅是在践行它,而且中国是在作贡献,而且作引领。 (总台央视记者 马力)
- 福州有栋“红砖大楼” 了解一下!(2021-07-18 22:22:55)
- 外媒关注:“加长版”世界遗产大会福州开幕(2021-07-18 22:15:13)
- 如果福州古厝也有朋友圈……评论亮了!(2021-07-18 22:06:22)
-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福州宣言》 呼吁加大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2021-07-18 21:00:11)
-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福州宣言》(2021-07-18 20:57:59)
- 史上首次!加长版!世遗大会!两分钟带你看(2021-07-18 20:33:41)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