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边角微改造,温暖了街区
老街区文化融合新生活方式
为了把老街区文化与新生活方式有机融合,肖翊和徐伟带领学生成立7个小组,选取便利店、转角围墙、书店、公园等7个同学们感兴趣的地点,以边界与转角为切入点,对其改造,以改善社区公共生活品质。
“我们以空间为基础,将环境要素融入其中发生联系,形成既能解决现实问题又能成为日常故事发生的场景。”肖翊说,建筑、社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陪伴的友情,可以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7个小组从兴趣出发观察有趣的地点,以问题为导向,试图在创造一个公共环境的同时解决现实问题。这当中,因为学生项彦凯设计的榕树下便利店与肖翊所做的真实项目属于同一个地点的提案,让他感到更新奇。“项彦凯从一个与我截然不同的态度介入地块,讨论在法国领事馆旧址周边如何以当代的方式与历史要素结合。他以法国领事馆拱廊为原型创造了四面挑拱的结构形式,利用地形变化作为电动车临时停放点,缓解狭窄街道上交通空间的压力,让街道生活更具活力。同时,整合公共空间与景观要素,让人轻松自在地进入,且以新的角度去观察重要的历史建筑和大榕树这样的在地标志。”
“我所做的方案位于烟台山的法国领事馆处,当初去基地调研时发现,虽然它是烟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但外围已被私自搭建的小商铺包围。再加上高大的榕树遮挡,在乐群路上只能看到这栋老房子三层的一部分。”项彦凯的第一个设计策略正是从释放法国领事馆出发,先整理周边散乱的商铺。
在参与中提升社区活化方案
“烟台山环境营造工作坊”是把学校的实验性话语推向社会的一次尝试,虽说是未落地的方案和模型展示,但给市民带来的反响是积极的。
“我们以往教学上很多设计课题的设定,都会在某种程度以真实地块为背景,讨论场地的期待和人的需求,希望建筑语言的介入对城市环境或人群都是有真实意义的。”徐伟说,通过自下而上地发现问题,自定设计任务和目标,以专业角度回应城市发展和变迁。
转角庭院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设计者邓兴炜和潘彬彬在烟台山闲逛时,看到两辆摩托车在转角处撞在了一起。起初,他们并没有太在意,以为只是车速过快造成的。但没多久,又一起车祸发生,于是他们便开始注意到这个转角,思考怎样采用建筑的操作手法来缓解。
“我们的设计就是为了解决槐荫里三岔路口中频繁出现的交通问题,通过释放出一个缓冲空间来打开骑行者视野,并且创造人停留的空间,使骑行者有意识地自觉放慢速度骑行,从而减少交通事故问题。”潘彬彬说。
这些具体的设计,既有小尺度的实验,也有大尺度的尝试。“如果‘烟台山环境营造工作坊’的节点改造是我们基于小尺度的思考,那么2015年我带的那一届毕业设计,就在区块尺度上讨论烟台山城市更新问题。”徐伟举例说,他们讨论了烟台山公园边界的新生问题,提出一种满足都市健身需求的“运动之环”方案,希望将烟台山的边界修复成一个具有运动意义的环状地带。
“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社区营造,才能更好地对公共空间提出提升和解决方案。”徐伟说,对应都市年轻人的休闲问题,他还提出了“树荫下的城市阅览室”“基于社区感的老人儿童之家”“城市新聚居生活”等多个提案。
(记者 树红霞)
- 福建小渔村:水清沙幼古厝红(2020-06-18 14:43:00)
- 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楼修缮后 将作为博物馆开放(2020-06-14 12:28:38)
- 上下杭街区上演“福州故事”(2020-06-13 13:52:42)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我们重温……(2020-06-12 10:49:17)
- 福州高新区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公示 10处建筑入选(2020-06-12 10:43:05)
- 《〈福州古厝〉序》职工读书分享会举行(2020-06-09 00:03:25)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