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屏南县路下乡:敲开“致富门” 筑牢“幸福梦”

2020-05-26 11:46:40  来源:闽东日报
  

屏南县路下乡:敲开“致富门” 筑牢“幸福梦”

  屏南路下造福搬迁工程 叶陈芬 摄

  驱车行驶在屏南县路下乡,整洁的村级公路在山川中蜿蜒伸展,两旁墨绿色的山峦清新怡人,一张张村民的笑脸幸福绽放,一座座宜居村庄蓄势待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2018年底,路下乡顺利完成154户560名贫困人口脱贫。脱贫并非终点,路下乡始终保持“精锐出战、越战越勇”的攻坚定力,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攻坚决心,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扶贫扶到心坎上

  “不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望着自家山地里养殖的土鸡土鸭,路下乡酱园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仁和脸上写满了坚定与幸福,他欣喜于自己已摘掉“穷帽”。

  杨仁和一家5口人,他与妻子、女儿都是残疾人,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中还有一个年老体弱的母亲,家庭劳动力缺乏,全靠他一个人维持生计,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连买油盐的钱都掏不出来。

  如何帮助杨仁和成功脱贫?这也成为摆在乡干部心头的一件大事。通过入户调查,结合杨仁和家庭实际情况,乡干部觉得养殖是一条致富门路。方案有了,但考虑到资金、技术等因素,杨仁和犹豫了。经过乡村干部反复谈心和做工作,在乡政府的帮扶下,杨仁和获得5000元的产业扶贫启动资金。他用这些帮扶资金买进鸡鸭苗500余只。屏南县郭氏基金还为其免费提供了800公斤的玉米、饲料。杨仁和一步一个脚印,细心地总结积累养殖经验,逐渐由原先的养殖几百只,发展到几千只,由原先的单项养殖,发展到现在的混合养殖,年收入近6万元。

  不仅如此,乡政府还多方联系、牵线搭桥,通过县红十字会,联系上海医院免费为杨仁和的儿子进行心脏手术,解了他多年来的一个心结。

  如今,杨仁和家庭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更重要的是,他的敢闯敢干,给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带来了生机,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村里人人都羡慕的养殖大户。“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到我的心坎上,往后我要加油干,努力让日子越来越好……”杨仁和动情地说。

  像杨仁和这样通过政府帮扶与自我振兴实现增收的情况,只是路下乡众多脱贫事例的一个缩影。

  挖穷因,托穷底,换穷业,拔穷根……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路下乡始终坚持抓住一个“实”字,突出一个“真”字,一心一意为贫困户做实事、解难事,通过实行“滴灌式”精准投入,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等方式,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特色产业富民增收

  春去夏至,经过一个春天的生长,路下乡的竹林日渐茂盛。笋季将过,中秋村村民林顺却不像往年一样急着上山挖笋。“家里160多亩竹林全部承包给合作社了,每年坐等收钱就行,比卖笋赚得多。”他乐呵呵地说。

  林顺口中的合作社便是屏南县万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17年成立,主营毛竹开发,落点路下乡,看中的是该乡4万多亩的竹林。路下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林木葱茏。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竹子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竹业也成为当地的传统产业。

  然而,过去毛竹长在深山没人管护,任其自生自灭,加上道路基础设施薄弱,加工企业少,造成销路难、价格低,这些都严重挫伤了竹农的积极性。

  如何用毛竹激活农村经济发展这池春水?路下乡通过引进企业、承包竹山的方式,让“困山竹”成为农民的“致富竹”。

  “针对不同农户的需求,我们有不同的经营模式。”万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木兴介绍,一是家里无劳动力的农户,可将竹林承包给合作社。承包期20年,每亩每年70元,农户无需参与经营。二是家里有劳动力的,竹林由农户自管,合作社则负责砍伐、收购,一吨竹子的价格为500元至600元。第三种,就是农户自己砍伐竹子,合作社负责上门收购。

  通过这三种经营模式,竹农积极性显著提高,许多原本担心竹子卖不出去的竹农都往山上跑。路下乡几近荒废的竹山被盘活,在有效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群众增收,农户村企互惠共赢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

  此外,路下乡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高山花卉、竹业、食用菌、茶叶、棘胸蛙等五大特色产业,做响“一村一品”品牌,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种养,培植壮大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稳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现代农业得到长足发展,特色优势更加明显。

  产业扶贫是路下乡精准施策的核心。路下乡结合乡情实际,打出产业扶贫“组合拳”,形成“大小产业相联、长短产业互补、多重产业延伸”的产业扶贫格局。

  精心绘就幸福民生

  造福搬迁工程不仅聚了民心,也有力改善了人居环境。走进富塘造福新村,整齐排列的小洋房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只见平坦干净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老人们在家门口攀谈,一派祥和幸福的景象。

  “真没想到我现在不仅成功脱贫,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村民吴玉秀开心地说。过去,她住在路下乡岭头村,靠几亩薄田、20多亩竹林维持生计,2014年,吴玉秀的丈夫发生车祸。生活重担压在她一人身上,生活十分艰辛。

  2016年9月,路下乡富塘造福新村项目开始实施,吴玉秀一家被列入造福搬迁对象。去年春节,吴玉秀带着婆婆和两个孩子喜迁两层半“乡村别墅”,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如何托起村民满满的幸福感?路下乡立足民生短板,以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为契机,全力推动“一革命四行动”,不断深化细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稳步推进污水治理及美丽乡村建设。同时,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路下中心小学教学楼改造、塑胶跑道和新厕建设。此外,不断夯实医疗服务基础,推进“海云工程”,加快村级卫生服务所进行标准化建设和集镇医技综合楼建设;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开展进村义诊、“两癌”筛查、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宣传教育等服务活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路下乡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实施稳定增收、金融扶贫、精神扶贫等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十大工程”,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成果。同时着力加强产业扶持,注重造福搬迁户后续帮扶,不断增强“造血”功能;组织力量对全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进行摸排,为每位贫困户“量身定制”巩固提升帮扶计划和脱贫帮扶措施,认真解决其实际困难,防止返贫。

  立下愚公志,誓圆小康梦。一户户贫困家庭稳固脱贫增收,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项项民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沉甸甸的规划里,“后脱贫时代”的新路下跃然而出。(通讯员 甘叶斌 胡华鑫)

【责任编辑:钟培培】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