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存款变保险 签字前看清合同落款
核心提示 | “五星电器杯”中原金融口碑榜有奖评选活动推出后,编辑部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电、来信。其中,读者在感叹金融行业发展变化之快,为心仪的金融品牌叫好之余,也不时将自己遇到的金融投诉和维权事件及时反馈给我们,指出眼下金融市场仍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此,我们综合了近期读者的反馈信息,选择一部分典型案例,予以刊登。希望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金融机构都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销售误导 存款变保险
“前年年底发了年终奖后,我将手头的积蓄打包去银行存了两年定期。今年家里老人生病急需用钱,我去取钱时,才发现当时的存款竟然是保险。如果提前取钱,还要倒找回去一笔手续费。”提及自己的遭遇,张女士气愤之余难掩尴尬:“存款变保险,这是流传了很多年的桥段了,以前也听说过,好像老年人受骗的比较多。真没想到,这次会摊到自己身上。”
张女士说,当时,她一进银行营业大厅,就有工作人员迎上来询问她办理什么业务。“她穿着和其他银行工作人员一样的服装,我觉得应该是银行大厅的服务人员。”张女士说,工作人员得知她要存钱之后,就带她取号排队,排队期间,开始向她推荐一种“更划算的方式”,并表示,除了手续稍有不同,同样存两年,这种方式得到的收益要更高,还附带送保险保障。而且,“不必排队,在大厅的低柜就可以办理。”
“鬼使神差的,我竟然顺着她的话头去做,到低柜上签了字。”张女士懊悔地说,当时,工作人员一直在向她强调,这和存款一样方便,而且收益更高,还送保险,“我承认,我有贪便宜的心理,可现在银行存款利息这么低,通胀这么厉害,谁不想多赚点收益呢?”。
来自保监会的一份数据显示,2012年,人身险公司销售误导投诉共计2979个,同比增长128.1%。其中,银邮代理产生的销售误导1385个,占销售误导总投诉的46.49%。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保险销售误导,存款变保险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佣金制度也将保险销售变成了销售人员之间的一场比赛,在鼓励多做业务的同时,却不能保障服务质量。
同时,保险条款繁多,很多消费者对此不了解,很容易对销售人员的解释偏听偏信,双方信息不对称,让投资者受到蒙蔽。
规避销售误导 看清合同落款
如何规避销售误导,以免“存款变保单”?
对此,业内人士提醒说,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认真看合同落款。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理财产品有相似之处,在银行办理业务时,要先看清楚其合同最后的落款究竟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这也是判断该业务属于银行业务还是保险业务的最直接依据。
其次,用好保险“犹豫期”。根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消费者购买保险后有10天的“犹豫期”,在犹豫期内退保,保险公司扣除不超过10元的成本费以外,应退还投保人缴纳的所有保费,并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投资者若觉得所办理的业务不妥,可在犹豫期内办理退保手续。
- 一季度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增长率21.88% 健康险成行业风口(2019-06-05 08:28:18)
- 打击保险欺诈,警民联手共创和谐平安(2019-05-31 07:43:37)
- 两部门发布保险企业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税前扣除新规(2019-05-29 11:32:25)
- 30省份下调养老保险缴费 养老金委托投资可达1.4万亿(2019-05-22 09:45:28)
- 5月31日起福州人买车险实名缴费 保障消费者权益(2019-05-19 22:52:02)
- 稳企“大礼包”! 福建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返还6个月失业保险金(2019-05-17 08:27:33)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