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最美高铁”向莆行
莆田简介
2013-09-25 12:04:07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妈祖游灯 为湄洲岛百姓为祈福、庆丰收举行传统民间活动。在节日尤其元宵节期间晚上,人们都提着“妈祖灯笼”绕境游乐。

  ●谢恩敬神 这是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无论男女老少均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恭请妈祖参加,感谢圣恩,表达崇敬之情。

  ●圣杯问卜 当信众家庭、事业遇到困难时,常会到妈祖庙用木质半月形“圣杯”问卜,祈求如何解决疑难问题。

  ●换花求孕 指湄洲岛已婚未育妇女为祈生子育女到妈祖庙,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妈祖赐孕。

  ●佩带香袋 指信众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如今仍有许多信众保持着这一习俗,以避邪保身。

  ●大门贴符 指信众在大门贴上妈祖神符,保佑全家平安。

  ●颈项佩玉 指信众脖子上挂妈祖玉像,寓意妈祖时刻相伴护佑在身。

  ●托看小孩 指信众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因为妈祖是他们最信任保护神。

  ●妈祖挂脰 指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虔诚祈愿。

  ●诞辰禁捕 指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间性、亲和性、包容性是妈祖民俗显著特点,一千多年来世代相传,已与百姓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充分体现妈祖民俗普及性和深入性,并与其他妈祖信俗一起,成为妈祖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莆田话

  莆田话又称莆仙方言、莆仙话、兴化方言等。莆田话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始出现于西汉、东晋南朝时,在南朝隋朝形成,因为那时和之前中原人南下,来源以西晋时中原正统语言为主体。莆田话即兴化方言,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和泉州话双重影响,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与省城交流多,所以莆田话受福州省城话影响程度大于受泉州话的影响程度。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除了一些西汉中原人南迁到此外,西汉时期中央汉军在这里军事活动后有部分中原将士留驻在此地,形成了最早的莆田话,是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兴化方言的特色是:八 音(包括白阳入)分明,保存着很多的隋朝以前中原古汉语。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闽海方言群。兴化方言俗称“莆仙话”,除了一些西汉中原人南迁到此外,西汉时期中央汉军在这里军事活动后有部分中原将士留驻在此地,形成了最早的莆田话,是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兴化方言的特色是:八 音(包括白阳入)分明,保存着很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莆田话尽管受福州话影响但在文白对应、语音结构、基本词汇、语法等还是保持和泉州话大体相同的,因此倘若一个莆田人很长时间在泉州漳州,他能比较容易地学会泉州话漳州话,莆田是闽南中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唐朝后期开始大量莆仙人因谋生或迁徙他乡,而泉州就和莆田相邻,例如移民泉州漳州并且不久就被当地话同化了,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已经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不少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早就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了, 因此移民泉州漳州的莆田人的莆田话不久就被当地话同化了,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莆仙话方言岛。

  莆田话流行区域除莆田市全境外,还分布在广东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梅州市大埔县、丰顺县、海南省,湛江、雷州、茂名的电白、千年以来本来是隶属莆田县的新厝镇在1950年代割给福清等地的大部分地方。部分分布的有:泉港北部、东部,永泰南边、福清西南边和原来的莆田县新厝镇东边、北边的镇的某些村、西边,广东的韶关、广西东部、南部,浙江温州南部、东部,舟山群岛、福建东部霞浦少量地方,江苏宜兴,兴化,安徽的歙县等市、县的部分地方。莆田地区已渐渐没有了那淳朴的莆田话氛围,保护莆田话的任务严峻。

  清明节

  莆田清明节时,民间有到郊外春游的习俗,叫“踏青”。不少人家带着“清明龟”和“卷”,以及饭、菜、香烛、银纸上山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悼念。回来时,带回一小束青枝绿叶。清明节多逢下雨,百姓可在清明前后各3天去扫墓,俗有“清明前三日、清明后三日”之说。

  “清明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糖做成的,先将饭团或面粉加糖捏成一个个粉块,然后放入木刻的“龟印”中,印成龟的形状。莆田民间传说龟与凤、龙、麟合称为四灵,因此“清明龟”寓含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卷”也是用米饭或面粉加工成约三坟长的长方形粉块,在粉块当中压一条小线,然后放入蒸笼里蒸,蒸熟后,粉块中的小线会自然展开,形似书卷。有的人家还在“卷”上印制红花,寓意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清明节期间,莆田人上山扫墓,除以祭品对着墓碑“呼神”致祭外,还要修剪墓围的野草,疏通墓周的水沟,并在“墓龟”上培新土,并放上一叠纸钱,用小石头压住,以示此墓的后裔已来祭扫。祭扫完毕,折下一枝松枝叶带回家,以示枝荣叶茂,一家顺意,子孙昌盛。

  另外,莆田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唱清明戏的习俗,所唱剧目多为人们所熟悉的莆仙戏《白蛇传》、《拾玉镯》、《人面桃花》等戏剧中有关清明故事的折子戏片断,用以烘托清明的独特气氛。

  民间具有影响力的莆仙戏剧《状元与乞丐》、《春草闯堂》、《戚继光斩子》等等,体现莆仙人民爱国爱家庭,教育有方的精神。

【责任编辑:陈玲云】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