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泉州老街古巷情怀:捡拾被光阴掠走的记忆(组图)
2014-07-29 10:04:15  作者:陈丽娟  来源:海峡都市报  【字号

  人文物语

  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性,依然刻在每一个泉州人的骨子里。比如西街,这条古老的街道上,很多临街店铺还在使用那些木制的连排老门板;杂货铺店,老板娘手里摆弄着的还是脱了漆的旧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钱;而无论是用来盛面线糊,还是装几个春饼、煎包,端在顾客面前的,都还是上世纪80年代常见的薄薄的搪瓷碗。住在古巷老街里的人们,始终以他们最习惯的生活方式,纪念这里的一切。

一个小朋友从道才巷活泼地跑过

  一个小朋友从道才巷活泼地跑过

  它是离我最近的一座风雪驿站

  ——舒婷,50后

  40多年前,舒婷第一次踏进西街旧馆驿的石板路,她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是如何在这座迷宫式的三进两落大厝里穿梭:跨过盈尺高的木门槛,在古井边洗脸,坐着硬条凳,喝手制新茶。家的味道弥漫在这些被刷洗得木纹斑驳的中案桌、影壁、窗棂上;写在微微发黄的字画里;刻在龟裂的方砖间;绘在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上,镶在滴水檐的青苔上。

  15年前,感慨于父亲的去世,舒婷和丈夫带着16岁的儿子再次返回老家泉州,履行一种类似成人礼的仪式。那几天,她和大多数泉州人一样,听南音、逛梨园,尝大排档的牛肉小吃,吃东街肉粽、面线糊,帮丈夫试穿“七匹狼”西装,给孩子物色“匹克”旅游鞋。

  回去后,她写了这篇《籍贯在泉州》的散文。1300多字的文章末尾,她这样说自己的故乡:“在漫长的种族迁移中,它是离我最近的一座风雪驿站,几代人从这块热土汲取的能量,吸引我,像指南针一样总朝着它的方向。此生,我的籍贯是泉州。”

  祖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根

  ——龚书涵,40后

  旧馆驿内,至今保存着许多古色古香的闽南古厝。这里曾经是古代驿吏或来往官员歇宿、换骑之所,巷内大宅里曾走出过诸多贤达。舒婷(原名龚佩瑜)就是从其中著名的“旧馆驿龚”走出来的。

  旧馆驿24~26号,是龚家大宅。三开间的龚氏古厝曾有三块“文魁”匾高悬,屋主龚维琨曾是清道光年间翰林院编修、咸丰壬子科乡试举人,他的两个儿子丕铖、丕翘皆通经学,继承父业,后人则多以教书为业,成为泉州城里有名的书香门第。

  这些年,龚家人大多都搬离西街,龚宅当年的味道渐少。房子租给了外地人,整个祖厝和一旁的房屋,被一扇铁门硬生生地隔开来。饶是如此,祖宅始终还是龚家人感情的维系。65岁的龚书涵(舒婷的堂哥),打记事起就住在象峰巷。他还记得,前年春节,舒婷以及厦门其他的龚家人一行40多人来到祖宅,其中七成人他都是第一次见,但坐在祖宅里,说着祖宅当年的趣事,大家一点都不生分。

  龚书涵说,祖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根。他拿自己父母举例道,虽然他们早年就已搬到外地去住,但母亲当年临盆的时候,还是“执著”地回到祖宅里生下了他。

【责任编辑:伊宁倩】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