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商贾如流福州城—寻访福州“海丝”老地名(组图)
2014-06-08 07:32:22  作者:卓文俊 杨莹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江心岛

  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介绍,福州手工业历来发达,纺织工业更曾领跑全国。宋元时,福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丝绸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宋、元、明三朝朝廷都在福州设立文绣局,作为管理丝织业生产外销的专门机构。到南宋时,掌管皇族内务与外贸的中央机关——“西外宗正司”更是直接迁移到了福州。

  著名诗人陆游曾这样赞叹福州人的纺织技艺:举之若无,裁之为衣,真若烟雾。1975年,考古人员从位于福州第七中学的宋代黄升墓中,发掘出300多件丝织品服饰。其中,一件纱罗背心重量仅16.7克,轻薄如蝉翼。后来,失传已久、代表中国古代织罗技术最高峰的四经绞罗技术,也在福州的考古发掘中找到了实物。张振玉说,这些都说明当时福州丝织业的鼎盛之势。

  明代,福州的纺织业又有了新的提升,出现了集中生产的作坊。据明朝首辅叶向高的《家谱列传》记载,当时从事丝织的,除家庭妇女外,还有男子参加,人们皆“以机丝致富”。《闽部疏》也记载,福州产的丝绸“航海而去者,尤不可计”,足见明代福州丝纺贸易的繁盛。

  明朝弘治年间,福州一位名叫林洪的民间织造工人首创“改机”,将原来5层的织机改为4层,能织各种花色的纺织品,且质地轻薄、纹饰简明。福州一时被誉为“丝城”。

  郑和下西洋,也把福州丝织品带到了世界各地。此时,中国丝织品已成为国外“最赚钱和最畅销的货物”。

  上下杭:

  马可波罗笔下的国际商港

  福州四中留存着一块写有“全闽第一江山”字样的石碑。此山指的是大庙山。

  北宋以前,大庙山边的上下杭,还只是闽江的一片水域。据《闽中记》载:“昔闽越王余善(无诸后裔)于此钓得白龙,以为神瑞,遂于所坐处筑有坛台,台上可坐百余人,俗称钓龙台。”因位于福州古城之南,坛台又被称为“南台”;大庙山前的水域称“南台江”,简称“台江”。

【责任编辑:池文娟】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